近日,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基本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仅有37%的行政村
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
“现在的农村很多地方是垃圾围村,不少农民还生活在到处是垃圾的环境中。”陈政高说。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据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仅占37%;有14个省还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住建部副部长王宁说。
尽管解决“垃圾围村”已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还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未摆上一些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且制度建设、责任分工等相关工作比较滞后;二是治理方法简单粗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还没有普遍推行,相关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存在“边处理边污染”的二次污染现象;三是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许多地方是“政府干、农民看”;四是经费匮乏,治理费用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设和运行费用的缺口相当大。
近5年财政投入年均增20%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费用,财政是可以承受的,各地政府也有这个能力。”王宁说。
2009年至2013年,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投入逐年增多,平均每年增加20%;对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年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
“专项治理目标是客观合理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关键要看地方的落实和行动。”王宁说。抓落实,首先要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必须将治理费用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其次是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鼓励村集体出资和农民缴费,以解决村庄保洁费用。
王宁表示,住建部将支持地方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资金,同时也会与有关部门协商,争取现有专项资金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倾斜。
治理切忌“抄城市”“一刀切”
农村垃圾治理还得有科学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既不能照搬“城里模式”,也不能搞“一刀切”。
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经济欠发达、县域面积大的地方,推行源头分类减量、适度集中处理模式。二是经济发达、县域面积不大的地方,推行城乡一体化模式。包括环卫设施、技术和管理模式延伸覆盖到镇和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收统运,集中到县里进行最终处理。“农村地域广、农户分散,垃圾收集、运转的成本高,通过分类可以减量70%左右,可以使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王宁说,分类减量的关键在于简便易行,村民能接受,不宜照搬照抄城市垃圾的分类方法,搞得太复杂不易推广。“各地还应注意不能‘一刀切’地推行一个模式,特别是一些县域面积大、经济欠发达的县市,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盲目推行全收全运集中处理。”
(摘自《人民日报》 陆娅楠/文201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