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受气候异常、耕作制度改变和害虫抗药性增强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省水稻病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稻虫大战”在全省各地年年上演。如何虫口夺粮,既保粮食生产安全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近日,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水稻“两迁”害虫生态控制技术培训班在杭举行。培训班上,来自中科院、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植保专家建议对水稻“两迁”害虫的防治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将原来以农药为主的病虫控制技术转变为物理、农业、生物等多技术相结合的生态控制策略。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7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据了解,近年来,危害我省水稻的病虫害主要是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这两种虫均具有跨区域迁飞习性,被称为“两迁”害虫。褐飞虱是水稻第一大害虫,当成虫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使水稻成片毁秆绝收。2005年我省晚稻褐飞虱大暴发,虽经全力防治,仍有40余万亩晚稻出现毁秆倒伏;2007年、2008年出现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水稻“两迁”害虫的传统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然而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害虫抗药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害虫暴发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如何既能最大限度降低虫害损失,又能保证大米的质量安全,同时也能兼顾环境生态安全?
省农科院植保与微生物研究所吕仲贤研究员提出,采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水稻“两迁”害虫,是一条有效的绿色防控措施。生态工程就是从生态系统全局出发,合理调整作物的布局和结构,采取综合轮作、间套作、肥水管理、生态修复等多种生态调控措施,通过作物—害虫—天敌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因素,使害虫种群维持在经济阈值之下,从而使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高效、低耗、持续发展,减少病虫危害,实现水稻安全生产。
安徽省植保总站的包文新研究员提出采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如应用抗病虫良种,稻田养鸭、养鱼,应用生物农药、杀虫灯诱杀,防虫网阻隔等等。
温州医科大学的杜永均教授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昆虫信息素技术来控制水稻病虫害。信息素就是昆虫之间进行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如昆虫同种异性个体性冲动的性信息素,帮助同类寻找食物、迁居异地和指引道路的标记信息素等。通过信息素等行为调节剂,干扰害虫的行为或诱杀成虫,从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他说,经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应用信息素技术对水稻二化螟等害虫的防效可达80%以上。
近年来,我省水稻害虫生态控制技术发展较快,走在全国前列。如利用非稻田环境种植芝麻、丝瓜、向日葵和大豆等蜜源植物,茭白等库源植物,调节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天敌基数;稻田养蛙、养鸭及甲鱼、泥鳅等捕食害虫;引进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等等,全省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今年全省应用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种植蜜源诱虫植物等绿色防控面积达293万亩,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