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关节点上的现代林业,路在何方?湖州的务林人,用他们的亲身实践,闯出了“机器换人”的新路子。
机器翻耕,锄头不想用了
“给竹林翻山,除了施肥、松土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断鞭、清鞭(挖掉露天鞭、跳鞭,清除霉鞭、病鞭和死鞭),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方法和技术。”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科技示范户宋福,在他承包的竹林里,如数家珍地说。“与往年不同,今年我不用再扛着锄头翻地,有了这种微耕机,不仅省力,而且不用再请临时工,我一个人就能把30多亩山搞定。”他边说边比划,轻车熟路,顷刻间,就换好刀具,轻轻一拉启动绳,“突、突、突”机器的轰鸣声随即在林间响起,挂档、合上离合器,在刀具划动前行中,泥土翻起,肥料入土,表层的浅鞭被切断后露于表土上。
毛竹笋用林翻耕是一道特有的生产工序,在吴兴已传承近千年历史。在一旁参加毛竹林微耕机培训的经营大户毛炳才激动地说:“熟山是我们这一带特有的叫法,也是开发出‘一竹三笋’的基础。这几年,由于劳动力工资已由过去的每天30-50元,涨到现在的150元,很多笋用林已开始放弃经营。有了这种微耕机,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笋山也可以继续经营下去了。”
竹林经营,“机器换人”,这不仅是农民的期盼,也是专家们的共识。前段时间,在湖州市召开的笋竹产业联盟例会上,省、市两级专家对竹林经营中的“机器换人”畅谈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专家们认为:湖州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又是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因此,加速湖州竹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方面,竹子是湖州林业的主导产业,200万亩的竹林面积在林业用地中占半壁江山,毛竹纯林比重很大,一旦竹林无人经营退化,生态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一竹三笋”、“四季笋山”,可以说是湖州林业的一张名片,也是我省西部山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竹林高效可持续经营,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至关重要。所以,竹林经营只有“机器换人”,才能节本增效,才能实现可持续。
安吉天林竹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一品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熟练工老龄化,林业行业‘机器换人’已势在必行。我们这个合作社1000余亩地势较为平缓的毛竹林,如果都用这种竹林微耕机翻一遍,至少可以节省成本40万元,这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每个社员都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机械除蔸,撬杠要“退休”了
毛竹伐桩,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农民的老大难问题。上世纪60年代,安吉县首创并在全国竹产区推广应用“去三头”技术,依靠人工进行挖掘清理,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
毛竹伐桩处理机的开发成功,为清除竹蔸找到了新方法。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莫家栅村农民柳学友说:“2010年底,市林业局的几个技术员在我这块竹林做试验,当时我没有在意,不过认为打掉总是好的。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2011年春天),我们这里遇到了严重干旱,满山的新竹都干死了,而这块用毛竹伐桩处理机进行竹蔸处理的毛竹林,一亩新竹成竹119株,一株新竹都没有死。”
吴兴区埭溪镇盛家坞村毛竹经营户朱荻青指着双手说:“过去我们是用撬杠(一种挖竹蔸的专用工具,重量在15-20公斤左右)来挖竹蔸的,每次挖之前,我都要先在手上缠好胶布,即使这样,一天只能挖50-60只。10多亩竹林挖一遍,需要十天半个月,手上不是血泡,就是水泡,泡破之后就是厚厚的一层老茧,费工吃力。如果没有机器处理,再过几年真挖不动了。现在用这个机器来做,一天起码能处理3-4亩,人也轻松,手上再也不会起泡,撬杠也要‘退休’了。”
妙西镇龙山村原村支部书记钮善良告诉笔者:“用机器打(竹蔸)要不紧不慢,思想集中;上部开口大一点,再往底下打,这样就非常平衡。我从2012年开始使用(毛竹伐桩处理机),今年已是第3年了,打好之后稍施一点肥,就不要管它了,竹林里有水有肥,毛竹不仅生长好,而且产量高。前年打的那块山,有4亩多,去年高温干旱,不仅毛竹没有死,鞭笋产量也没有减少,今年春笋比上一度增加三成以上。边上人工挖的竹林,新竹基本死光,鞭笋基本没有,今年春笋比上一度起码少两成以上。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年用微耕机一打,处理过的竹蔸,绝大部分都被翻起,个别竹蔸虽然第一次没有被翻上来,多打一次,也被全部‘拔出’。”
机器除草,源头之水更干净
千百年来,农田除草除了人工割、铲、烧、削,就是眼下普遍使用的化学方法。长期使用化学除草,接踵而来的恶果是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物种减少,环境恶化。如何摆脱窘境?用机械方式来替代,不仅节省人工,而且可兼顾生态保护,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为此,湖州的林业技术人员迎难而上,自主研制了三种除草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微耕机除草刀引进应用技术构建。依托微型旋耕机动力平台,引进滚筒式除草刀,对缓坡经济林、苗圃地除草。二是微耕机旋耕刀除草应用技术构建。在茶园等条件较为复杂的林地中,应用微耕机旋耕刀除草。三是充电式林地除草、割灌机应用技术构建。在毛竹低产林改造、坡度较大的林地进行森林抚育时,引进充电式除草机、割灌机,进行割灌除草。
一名技术人员指着微型除草机说:“这台机器,作业宽度80厘米,重量不到60公斤,只要将两只橡胶轮胎取下,换上这种滚筒式除草刀,就能在苗圃地、桃园等地除草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大大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他边说边做,仅用两三分钟就将除草刀安装完毕。接着,拉动启动绳,“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随即均匀地响起。只见他轻轻一挂档,合上离合器,机器随滚筒的转动一边前行,一边将杂草连根带泥翻起。一会儿,一块苗圃地里的杂草就被清除掉了。
埭溪镇山宕村村民陈土林说:“以前我跑了很多地方去找微型除草机,都不太理想。去年我买了一台这种机器,30多亩梨园用它除草,效果与我们原来用锄头削草一样,3天就干完了,还省钱、省力,梨子的品质也有了安全保障。”
目前,这种除草机已在湖州市的饮用水源地上游推广应用1万亩以上。据测算,用机器除草,每亩每次可减少除草剂用量(含草甘磷、二甲四氯、甲黄龙)1公斤,年减少除草剂使用量1万公斤,有效减轻了源头的化学污染,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