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粮食安全状况区域差异巨大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粮食日的主题为“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以家庭农业为主题,目的在于让国际社会更多认识到家庭农业和小农户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年,虽然在减少饥饿人口方面,整体取得进展,但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各大洲、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仍有约八分之一人口长期受饥饿困扰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出版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报告,全球饥饿人口正在持续减少,2012—2014年,估计约有8.05亿人口长期遭受食品短缺困扰,比1990—1992年减少2.09亿人。
  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区域差异很大。据粮农组织估计,在全球8.05亿长期遭受食物缺乏的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数量达到了7.91亿。也就是说,几乎每8个发展中国家的人中,就有一人长期受饥饿困扰。
  发展中国家中,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进展最大:长期饥饿人口从1990—1992年的6900万,下降至2012—2014年的3700万。
  就饥饿人口减少的绝对数量而言,亚洲的中国、印度和越南排在前三位。粮农组织指出,与1990—1992年间相比,印度和越南分别减少了2000万。即使如此,世界饥饿人口中仍有三分之二在亚洲:该地区有5.26亿人受到食物不足的困扰,2012年—2014年,南亚仍有2.76亿人口长期吃不饱饭,仅比1990—1992年的数字略低;特别是在西亚地区,由于长期遭受灾害和冲突,饥饿人口数量从1990—1992年的800万升至1850万,是全球少有的饥饿人口数量提高的区域之一。
  非洲近30年来
  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
  非洲大片区域的土壤、日照、温度等非常适合农业开发和粮食种植。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几乎占到了全球未开发土地的一半,超过两亿公顷,可耕地面积约占世界26.4%,水力资源占12%。然而,非洲是全世界唯一的人均粮食产量近30年来持续下降的地区。
  拥有丰富农业资源,非洲为什么不能养活自己?首先,非洲农业生产率低,多是以妇女为主要劳动力的小农粗放型经营。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合作项目顾问彭大军说,刀耕火种是埃塞俄比亚持续几千年的农业耕作方式,在这里,烧荒后仅用木棍戳出一个坑撒上种子,基本没有田间管理,更不用说精耕细作。自本世纪初以来,埃塞俄比亚才开始在中国等国家农业专家的帮助下推广田间管理和犁耕。
  其次,非洲国家缺乏农业投入的意愿。卢旺达农业部农业开发局局长穆罕达说,非洲国家用在农业生产和研发上的资金非常有限,且政府缺乏投入的意愿,非洲大量石油、美元投入到国外或本土利润更丰厚的产业。
  第三,在西非萨赫勒、马里,东非索马里、中非刚果(金)等地区,国内冲突与旱灾等天灾人祸相叠加,严重阻碍和威胁到非洲粮食安全。
  确保粮食安全
  避免浪费也是关键一环
  在欧洲,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从2006年起,欧盟国家每年高达9000万吨的食品被白白扔进垃圾箱,造成极大的浪费。美国是食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食品浪费大国。美国人的垃圾中约有五分之一是被丢弃的食品,据美国环保署最新数据,2012年美国人丢弃了360万吨食品垃圾,这一数字是1990年的1.5倍。
  放眼世界,全球约三分之一食物从未端上过人类的餐桌就被弃之不用,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每年发达国家浪费的食物几乎等于撒哈拉以南地区全年食品的净产出。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9月的一份报告指出,惊人的食品浪费表明,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在于增强粮食生产,避免浪费也是关键一环。
  发达国家的食品浪费多发生在零售和消费环节。美国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食品与农业项目科学家达娜·甘德思表示,消费者希望能买到高品质的产品,零售商和餐厅也希望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在对食品筛选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浪费。另外,消费者对食品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那是食品变质的分界线,造成许多已过生产商标注的保质期但实际上并没有变质的食品也被丢弃。
  甘德思认为,减少食品浪费首先要从提高公众的反浪费意识做起,同时尽可能少地让食品废弃物流向填埋场。美国部分地区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自2014年10月起,马萨诸塞州开始禁止商业食品废弃物进入垃圾填埋场,将酒店、餐厅、学校、医院等场所产生的食品垃圾送往废物处理设施,进行能源转化或是送往农场作为动物饲料。另外,政府还应采取行动消除公众对食品保质期的误解,这方面欧洲已走在前面,但美国还做得不够。
(摘自《人民日报》 张杰 吴刚苑基荣 张建波 陈丽丹 /文2014年10月1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