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浙江精细农业等四种模式被点赞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型农业形态,黑龙江规模农业、浙江精细农业、上海都市农业和云南高原生态农业是其中杰出代表。农业专家认为,无论哪一种农业形态,都是在探索如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以黑龙江、新疆为代表的规模农业模式,是基于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条件发展起来的。“规模农业解决的是未来粮食要怎么种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指出,种粮食的比较效益偏低,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能获得可观收入。尤其在当前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规模农业能够更好地应用机械耕种。
  精细农业的发展是基于人多地少、工业发展不断挤占农业用地的现实,通过提高农业的亩产效益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工带农促进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浙江的精细农业更注重集约化发展。“讲究商品意识,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最高的收益,这是东亚小农普遍采取的模式,在有限的几亩地上做文章,投入智慧,依靠科技,精耕细作。”郑风田说,这些地方的农民、企业对市场需求琢磨得多,和农科院等部门联系紧密,很多农产品都有新奇特优的特点,在满足消费者“尝鲜”的同时,也能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
  “保障线”与“风景线”,是上海都市农业的两个关键词。这种农业模式兼具保障生产和休闲旅游两种功能。“‘保障线’方面,上海保留了一部分城市菜地,九成绿叶菜由本地供应,其中有一系列创新,包括淡季绿叶菜种植的价格保险和气象条件保险。”党国英说,“风景线”方面,都市农业还是城市生态及旅游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田是城市的季节性湿地,果林、池塘等与农家乐、渔家乐结合,形成城市近郊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农业专家也指出,当前几种新型农业模式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如规模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土地流转,而一些地方还在观望;都市农业受到城市土地扩张的“蚕食”;一些地方精细农业发展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创意性不足;生态农业由于缺乏经济、有效的化肥替代品,防虫害病害的栽培技术有待研究,产品营销体系尚不健全。今后应在加快土地流转、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营销体系等方面着力,推动新型农业模式发展。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于文静/文 2014年10月1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