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随着浙北蚕区的蚕宝宝上山结茧,今年养蚕生产宣告结束。对大部分蚕农来说,今年收成并不好。因桑螟暴发,养蚕效益打了个大折扣。
满树的桑螟,风卷残云蚕食桑叶
说起桑螟危害,嘉兴市秀洲区蚕农诸万强现在仍心有余悸。诸万强回忆说,9月21日上午,趁着晴好天气,他对3亩桑园喷洒药剂,随手摘了一片桑叶,一条、两条……三十六条,一张桑叶上既有刚孵化的长2毫米1龄幼虫,也有约2厘米长的5龄幼虫。诸万强说:“养了二十多年蚕,像今年这样严重的虫害可不多见。”
今年的凉夏,虽有利于桑树生长,但也助推了桑螟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桑园里除了桑螟,还有桑尺蠖危害,尤其是桑螟,世代重叠严重,卵、幼虫、蛹、成虫等虫态都有,幼虫分布于1龄到5龄各龄段。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由于今年第三季度的气温比常年偏低,雨水较多,特别是8月中旬与9月上中旬,连续下雨,无法喷药防治,再加上今年春茧、夏茧与中秋茧茧价低,蚕农桑园管理积极性下降,导致第4代、第5代桑螟暴发,尤其是第5代桑螟大暴发,其严重程度是近几十年来没有的。据调查,今年桑螟危害几乎遍及全省各主要蚕区,相比之下,浙北老蚕区危害面更广,损失更大。为此,省农业厅相关专家通过走访调研,指导各蚕区在确保蚕作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统防统治工作,将秋蚕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虫口夺“粮”,蚕宝宝有点“力不从心”
海宁市是我省的老蚕区,今年中秋蚕饲养量为1.8万张,晚秋蚕预计饲养2.8万张。由此可见,刚刚上山的晚秋蚕,原本是蚕农一年中一笔不小的收入。然而,桑螟袭来,却让很大一部分蚕农丰收的希望成了泡影。
说起今年的晚秋蚕,海宁市斜桥镇路仲村养蚕大户殷国仙是喜忧参半。今年她家一共订养了12张晚秋蚕。随着发种日期的临近,殷国仙的心也越揪越紧,桑螟暴发,预示着晚秋蚕的“粮食”将无从着落。在海宁市农经局蚕桑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她保留了一批小蚕用叶,大面积桑园隔三差五进行药剂防治。同时,千方百计从外地调入3吨桑叶,满足蚕食需要。现在大批晚秋蚕已结茧,预计收成不错。然而,大部分蚕农并没有殷国仙的幸运,看着光秃秃的桑枝,无奈之下,只得将蚕种丢进了垃圾堆,弃管的桑园任凭虫害肆虐。
记者从海宁市农经局蚕桑站了解到,由于桑叶供应不上,今年该市上万张晚秋蚕种被丢弃,减产减收已成定局。该站站长陈伟国介绍,造成今年桑螟严重暴发除了气候原因,桑园失管产生防治盲点也有很大关系。目前,海宁市共有6万户养蚕户,饲养中秋蚕只有2万户,其余4万户养蚕户放弃饲养,导致50%以上桑园失管,病虫害蔓延,以致暴发。
据有关专家介绍,桑园治虫因为考虑到蚕作安全,要避开饲养期,还要顾及到农药残留影响,用药种类以及浓度,所以打药次数、时间特别有讲究,难度不小。加上害虫世代交叠,邻近桑园需相互协调,虫害防治很难实现预期效果,这也给桑园病虫害蔓延造成客观条件。
营养不良,蚕宝宝体质下降
几年前,蚕桑西进工程为我省西部山区农民开辟了增收之路,新区蚕桑生产发展迅速。因为气候适宜,累积病害少,蚕茧产量高,质量好,茧价也略胜一筹。可是今年也难逃厄运。
种桑养蚕是近年来淳安县威坪镇洪坼村村民朱春法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今年的晚秋蚕,却让他“本钱都捞不回来”。老朱养了6.5张晚秋蚕,由于桑螟与蚕儿争食,叶质差,气温低,病病歪歪养到五龄,快到上蔟结茧时,各种毛病包括空头病、细菌病等陆续发生,最后成茧所剩无几。估计总产茧子50公斤,折合单产只有往年的六分之一。朱春法说,村里有200多户养蚕户,他的情况不算最差的,许多人家颗粒无收。
淳安县蚕桑管理总站副站长肖建京告诉记者,淳安县今年的晚秋蚕遭遇多重冲击,作为蚕食来源的桑树首当其冲,桑瘿蚊啃食桑树幼芽,桑螟争食枝条中部嫩叶,桑囊斑病侵害下部桑叶,整棵桑树“体无完肤”,不仅桑叶产量大幅下降,质量更是与正常年份无法相比。这几种病虫害几乎遍布全县8万多亩桑园,桑叶利用率只有50%多一点,其营养价值还得打个折扣。由于桑叶质量差,营养跟不上大蚕生长发育需要,加上晚间温度比常年偏低,摄入叶量少,蚕儿抵抗力差,导致发病、不结茧情况比较普遍。据初步调查摸底,在占全县蚕桑三分之一生产量的威坪镇,能到达到35公斤张产的养蚕户,只占10%,而正常年份,晚秋蚕平均张产普遍能达50公斤左右。茧子质量相应下降,预计茧价下降幅度会比较大。
省农技推广中心专家正在湖州察看桑螟危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