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食品药品安全

含铝膨松剂还有店家违规使用

铝超标有害,消费者须留心

  油条、包子、馒头、花卷,这些面食是消费者的日常早餐。按照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的相关规定,从今年7月1日起,小麦粉及其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生产中不得使用硫酸铝钾(钾明矾)和硫酸铝铵(铵明矾)。而油条等油炸面制品,因制作工艺的原因,允许添加少量含铝添加剂,标准为每公斤100毫克以下,超过该标准则为不合格。“禁铝令”出台至今3月有余,目前市场上的情况如何呢?
抽样检测“铝”见不鲜
  由消费者、监督员、媒体“点题”,近期温州市市场监管局抽取了上海汤包、三味斋、温钢包点、陈氏油条铺等14家面点铺的19批次馒头、包子、油条、油炸麻花样品,抽检样品经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检测,结果除鹿城区大南吴安松点心店的油条铝含量超标外,其余5批次油条,13个批次包子、馒头铝含量均合格。这次检测中,大南吴安松点心店送检的油条铝含量高达每公斤590毫克,超出标准5倍多。
  日前,有媒体以顾客身份从嘉兴学院附近的早餐店、嘉兴市吉水菜场内的摊位及其附近的早餐加盟店、移动餐车、超市等处购买了12份成品馒头、包子、花卷、生煎包、小笼包,经妥善封存和现场标号后,送至嘉兴市秀洲区疾病防控中心检测铝含量。近日,秀洲区疾控中心出具了检测报告,结果显示,送检的12份样品中全部存在铝残留,其中3份样本残留严重,最高的达到每公斤1009毫克。
  此前,乐清、瑞安两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在巡查中分别查获含铝馒头和糕点。瑞安市市场监管局南滨所执法人员对南滨街道欣塘路的一家无证照糕点加工坊开展突击检查时,发现有已使用过的“香甜泡打粉”包装袋及尚未开封的两箱“香甜泡打粉”,其成分中含有硫酸铝钾。执法人员对现场发现的各类绿豆饼、芝麻饼等进行扣押,并提取样品送瑞安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2批次糕点均存在铝超标。该作坊的两名负责人因违法使用含铝添加剂被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目前一人被刑事拘留,一人取保候审。乐清市市场监管局大荆所根据前期掌握的线索,联合当地派出所,对大荆镇环城东路上的3家早餐店进行突击检查时,均发现了含铝泡打粉。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显示,送检的3份馒头样本均铝超标,且已达到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大荆所遂将案件移交公安部门处理,涉案的4名当事人都已被刑拘,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铝”屡超标是为何
  业内人士披露,面点中的铝有两种来源:原材料面粉、食品添加剂。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食品安全实验室副主任戴骐介绍,最主要的来源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含铝的食品添加剂,比如明矾。
  目前,店家让面食膨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加生物膨松剂,即用酵母发酵,这不需要加明矾;二是加化学膨松剂,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和复配臌松剂。常见的膨松剂叫泡打粉,属复配膨松剂。泡打粉有两种:一种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铵,铝含量≤4.6%,农贸市场比较多见,50克一包,价格1元;另一种是标注“未添加铝明矾”的配方,铝含量≤0.002%(20毫克/千克),大超市有卖,每50克2.5元。“膨松剂要想完全做到‘无铝’,只要替换掉明矾即可,但成本就上去了。”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顾振宇教授说。
  有关人士指出,一些店家为了降低成本,就违规添加明矾,导致馒头、包子、油条中铝超标。
长期食用可能损伤大脑
  早在宋元时期,明矾就在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水果贮藏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到了明清,人们开始将明矾作为一种肉类防腐剂使用。
  虽然明矾用作食品添加剂历史悠久,但现代研究发现,明矾对人们健康存在危害。铝是一种低毒的金属元素,虽不会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但人体摄入后仅有10%至15%可能排泄,大部分会在体内蓄积。铝会与多种蛋白质、酶等人体重要成分结合,影响体内多种生化反应。长期摄入会损伤大脑,还可能出现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尤其对身体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儿童和孕妇产生危害,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人出现痴呆,孕妇摄入则会影响胎儿发育。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正式将铝列为食品污染物并要求严加控制,规定其每日摄入量为0-0.6毫克/千克体重。
  如何避免摄入过多的铝?相关专家建议,油条、油饼、麻花等油炸面制品不要每天都吃或一次吃太多,也不要购买过于蓬松的馒头、包子、蒸糕或焙烤、油炸面制品等。
潘程程 欧阳潇 孙余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