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能有效阻隔降水,保持养殖塘中水体的盐度与PH值,创造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还能控制水温,我现在一年能养两茬虾。”笔者日前来到奉化市裘村镇翔鹤潭村,见到了这位养虾“技改先行军”——奉化翔鹤生态养殖园业主卓仁强。一见面,他便谈起了他身后的钢制虾棚。
养殖对虾搞技改
今年53岁的卓仁强,土塘养殖南美白对虾始于2006年。“这种养殖方法就是‘靠天吃饭’,经常是赚一年亏一年,收入很不稳定。”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了“大棚养殖”对虾,此举不仅能维护养殖水体环境,提高亩产,还能将对虾上市实行“错峰限行”,避开传统土塘虾的上市高峰。
2010年下半年,宁波大学与宁波正大集团的专家教授带着一批养虾户去三门、临海、舟山等地考察学习对虾养殖技术,卓仁强看到别人的成功案例后,决定尝试这一技术。
科技之花果满枝
2011年,卓仁强投入600万元,租了102亩低洼田,建了15个大棚养殖塘,养殖南美白对虾。不料,因搭棚经验不足,15个大棚在当年的台风面前纷纷“倒伏”,加之养殖技术匮乏,损失达200多万元。
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卓仁强却步,他继续加大投入,先后花费50余万元购置先进实验设备。2013年6月,久等的第一笔“财富”终于上岸,15个养殖塘共收获两万公斤对虾,平均亩产达1000余公斤,是传统土塘养殖的3倍多。
两个月后,卓仁强迎来了又一次转机。奉化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姻”上海海洋大学,在他的养殖园内设立了研究生试验基地,两位研究生的入驻,使他如虎添翼。测试水温、水透明度、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CR、水质变化……在“科技保姆”的悉心照料下,今年上半年,卓仁强第一茬放养的350万尾南美白对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收成。15个养殖塘“缴获”对虾4万公斤,较同期相比翻了一番,产值达200万元。“1750公斤的亩产,加上一年能养两茬,这么一算,亩产达到了传统养殖的10倍以上。”卓仁强笑容满面。
灵活应变求突破
“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卓仁强形容自己是名“三高”养殖户。今年上半年,他又投入260万元建造了10个养殖塘,3年来累计投入达到1100余万元。
眼下,他正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商讨合作事宜。“上半年,受福建病虾大批量提早上市的影响,我的大棚虾价格也受到了冲击,这让我萌生了进行虾类休闲食品深加工的念头。”卓仁强表示,一直做原产输出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做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走得更远。“是科技的力量改变了我这个传统养殖户的命运。”望着养殖塘中茁壮成长的新虾苗,卓仁强信心满满——随着10个新建养殖塘的投入使用,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
杨 刚 夏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