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乌牛旧称象浦,境内江边有一巨石,色黑。涨潮时,江水淹没“牛头”、“牛尾”,只露出“牛背”,退潮时,全身裸露,形似水牛在喝水。据传,状元王十朋路过时,挥笔题诗于江边石上:“奇峰怪石号乌牛,独立江边几千秋……”乌牛由此得名。
在乌牛街道吴岙村有个种粮大户,名叫林崇波,55岁的他身体壮实,通体黝黑,从15岁起,一直在乌牛田野里耕耘着脚下的热土地,如一头巨石乌牛,执着而潇洒地编织着新时代的七彩田野梦,人们喜欢叫他“乌牛波”。
水稻梦,充实而浪漫
1974年,15岁的“乌牛波”跟着父亲在生产队里种田,一天忙到晚,睡不好,也吃不饱。那时,“乌牛波”就想,能不能改变一下社员们出工不出力的状况?于是,他向生产队长提了建议,但未被采纳。19岁时,“乌牛波”串通几个年轻人,“夺”了权,当上生产队队长。“乌牛波”身先士卒,社员们也不好意思了,便使出力气干活。午饭由生产队集体提供,社员们下午干农活更卖力了。农闲时,“乌牛波”还偷偷让社员们私下出去做点生意。一年下来,大家都有饭吃了,老队长也乐了。
1985年,吴岙村开始分田到户。当时,有部分人不愿意耕那么点田,这给了林崇波机会。他东拼西凑转包了64亩田,种杂交稻,当年亩产达500公斤以上,收了3万多公斤粮食,他成了当时的种粮大户,也成了当时的农民万元户。
说来有趣,包田种田,使“乌牛波”收获了爱情。一位姑娘看“乌牛波”勤劳实在,主动到田头送水送茶。“乌牛波”一人种着64亩田,有人帮忙,很感动。半年后,两人走上婚姻殿堂。当时,大家经常看到这一对小夫妻在田头甜甜蜜蜜,很是羡慕。
科技梦,轻松而高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种粮充满希望的“乌牛波”,扩大承包面积,土地增加到 1000亩,在种田中“揉”进科技元素,解放了劳动力,又取得了大丰收。随着科技种田扩大,他的名气也从吴岙这个小山村传遍了整个温州,引起温州市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他先后被评为温州市优秀农民企业家、劳动模范。
“乌牛波”与聘请的科技人员一起,潜心研究优质米8年,引进水稻优良品种近50个,通过品比、小试和提纯复壮,筛选出一个令人交口称赞的新品种——乌牛I优质稻,其外形、口感可与人人喜爱的泰国米媲美,原有乌牛的“三乌”(乌牛茶、乌牛酒、乌牛猪)又增添了新成员——乌牛米。“乌牛波”采用了水稻机械直播技术。使用带式精量直播机、多功能覆土直播机等机器,实现精量条播,并通过肥水等因素调控,提高直播稻群体质量,高产高效,当年就实现亩产600公斤。
在耕作方面,“乌牛波”也进行革新。推行了水稻旱床育秧与抛秧技术,采用壮秧剂及新型床土调节剂、大孔秧盘改良育秧方法,提高秧苗质量;推行双季稻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模式,将优良品种、无公害农药、化肥施用技术、先进适用的田管技术集成为模式化栽培;推行水稻生产机械化,水田耕整、栽插、收获、粮食烘干,全程机械化。
在科技种田中,“乌牛波”投资300万元,购买了插秧机、油菜收割机、水稻收割机、耕整机、烘干机等一系列设备,让原本需要50名劳动力操作的工作量,缩减到只要5个人就能轻轻松松搞定。
产业梦,变身“农老板”
自2000年开始,“乌牛波”进行订单农业生产,参与的农户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由于粮食产量增加到480万公斤,加工成了问题,于是,林崇波决定成立公司,2001年永嘉思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当年带动农户10000多人参与订单农业。
机会总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2007年,“乌牛波”去江西鄱阳县乐丰镇新岭口分场承包8000亩水田,并以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运作,农业水稻产业园全部实行农业机械化耕作。
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他做大水稻产业。他建立稻米加工厂,一天可加工生产大米2万公斤,承担了永嘉、乐清150户种粮大户稻米加工;他建立烘干房,一天可烘干6万公斤湿谷,承担乌牛街道所有稻谷烘干;他建立育秧房,可为半个乌牛提供秧苗;他成立的统防统治服务队,可为1万亩水稻提供代耕、病虫害防治。
“乌牛波”向农田要效益。2012年开始,他建立52亩“大棚蘑菇与水稻两育基地”,水稻收获后,大棚种植双孢白蘑菇,年总产值170.1万元,年净利润为42万元;去年,“乌牛波”建设姬松茸大棚示范基地70亩、5万平方大棚取得丰收,总产量27.01万公斤,产值540万元,净利润142万元;今年,“乌牛波”种植大棚灵芝5亩,产值50万元,净利润10万元。
如今,“乌牛波”已是一个坐拥万亩良田的“种植大王”,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成为货真价实的“农老板”。
潮起潮落,这位外号“乌牛波”的林崇波,继当选为温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后再一次当选为十二届人大代表的那天晚上,曾郑重其事的对儿子林建威说:“做农业是有希望的,你回来和我一起种田吧。”一个月后,儿子结束了自己的生意,跟父亲一起编织着七彩田野梦。 柳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