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桐乡龙翔街道“五民工程”创新基层党建样本

  □本报记者 金国栋 通讯员 颜跃华
  在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桐乡市龙翔街道在服务联系群众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积极打造亲民、富民、乐民、安民、便民为内容的“五民工程”,把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落到实处。
一个村在党员带领下致富
  10多年前,南王村的村民从未把茭白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如今,在党员沈建明的带领下,全村1900多亩茭白,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1997年,沈建明种下1亩多茭白,之后扩大到14亩多,如今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34亩。村民们循着沈建明的步子,开始种茭白。不懂技术,沈建明手把手教,没有销售渠道,沈建明帮着开拓。
  村民蒋月祥原本靠种几亩薄田,生活入不敷出,在沈建明的帮助下,他不仅种茭白,还成了农产品经纪人。今年蒋月祥还打算开设茭白农场,打出品牌。他说,正是有着像沈建明这样的党员带头和付出,才有百姓更好的未来。
  龙翔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五民工程”的前两项是亲民、富民工程。从今年年初起,龙翔街道引导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低收入残疾户饲养春秋蚕,增强“造血”功能。通过扶持,190户扶持户每户每年预计创收1.9万元。
一群“和事佬”打造便民体系
  龙翔街道元丰村村委会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党员和事佬工作室,成员由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清一色的党员,他们懂政策、熟法律,在群众中有威信,擅长做思想工作。
  60岁的张应田是工作室的骨干成员。不久前,一名四川来的养殖户找到了他,原来该养殖户承包了元丰村民的30亩鱼塘,但他测量后,发现只有15亩,希望工作室能帮他讨个说法。经比对,张应田发现是养殖户的测量公式有误,通过耐心解释,纠纷得到了化解。
  在村里,只要村民有困难,不仅工作室会帮忙协调,由党员企业家等组成的“党员爱心服务队”也会主动帮忙。
  据了解,近年来,该街道在实施便民工程中,建立了以张永根党代表工作室为代表的服务体系,年均服务群众8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百余条。
一颗星激发村民自治动力
  今年3月,龙翔街道“星级文明家庭”评创工作在杨园村拉开帷幕。杨坤泉家是首批开展“星级文明家庭”动态评创的家庭之一,但只评到“两星”。原来,杨坤泉建的一幢三层小楼,曾出租给他人作小作坊。虽然现在房子不出租了,但房前屋后留下的垃圾未及时处理。
  没想到在星级家庭评选中让一堆垃圾拖了后腿,杨坤泉“很不甘心”,马上动员全家清理了垃圾,并主动邀请评创委员会实地检查,之后,终于挂上了三星级文明家庭的牌子。杨坤泉表示,要督促家人做得更好,挂更多的星。“通过引导百姓自治达到‘安民宜居’,远比实施各种行政命令来得更为有效。”龙翔街道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