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结束了,有人用“堵挤脏乱”来形容过去的7天假期,其实并不客观。毕竟,“痛并快乐着”才是黄金周的真实色彩。在盘点黄金周时,有几个不同寻常的“异景”非常值得关注。
首先是“不游的人”。在关于黄金周的公共讨论里,旅游似乎成了唯一的话题,但如果我们把视线从高速公路和景区移开,会发现有许多人其实并没有去旅游。这里讲的“不游的人”,并非没钱没时间,是因为有着“惨痛的教训”——被“黄金粥”吓怕了,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愿意“花钱买罪受”。
诚然,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带薪休假有关。但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更多是被动的。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些“不游的人”,有关部门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在文化工程的打造和营造上,有没有让这些人感受到又一种假日的快乐?
其次是“不热的景”。一提到热门景区,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人山人海”这个词。许多景区确是这样,一些游客在朋友圈贴出照片即是明证。但是,同样被朋友圈证明的是,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一些热门景区竟然遇到了“凄风冷雨”。比如,10月1日当天,九寨沟首日进沟8000多人次,景区客流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
对于这一现象,比较主流的分析是“假日游玩渐趋理性和成熟”。事实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信息服务不足有很大关系。如果有关方面特别是景区能给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热门不热冷门不冷”的现象还会这么突出吗?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先进理念,采用什么样的先进管理手段,提供什么样的优质服务? 第三是“不红的商品”。在旅游产业的全链条中,购物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景区,文化资源不同,售卖的商品也应该有着极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性。然而,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在“不一样的景区,一样的商品”背后,既可看到文化创新的“短板”,也可以看到旅游发展思路的“短路”。这说明,一些景区在推动旅游转型的认识和行动上,做得远远不够。
仔细盘点这个国庆黄金周,还会发现其他一些“异景”。有些已经清晰显现,有些只是初见端倪。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异景”折射着新需求、新变化,很有可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只有研究这些“异景”,才能让将来的黄金周更令人满意。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毛建国/文 201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