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许红军:荒山上崛起庄园梦

  •   他在崇山峻岭的一块不毛之地上,一掷千金,有人说他笨;
      他选的地点正好是当地黄金旅游线上的一块处女地,也有人说他有远见;
      他和妻子抛下手头相对稳定的生意,回老家经营短期看不到收益的家庭农场,又有人说看不透他。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在天台石梁山区兴水村,47岁的许红军和妻子朱美华也有一个梦想,梦想着将年轻时的灰色日子,调入彩色后重新加以复制,打造山区现代精品农业。凭着这个朴素的念头,夫妻俩在一座荒山上筑梦。经过3年打拚,一个占地331亩的原生态庄园已初现雏形。
    无心插柳柳成荫
      沿着当地的黄金旅游线老天北公路,行驶20多分钟后,在该线路的咽喉寒风阙处拐入一条不知名的水泥路,再行驶五六分钟的样子,就来到了许红军的“势力范围”。
      许红军说:“以前这一大片都是附近老百姓种中药材的,这20多年来,年轻人都出门了,这些地也长满了杂草。”
      许红军打过工,现在从事工程建设和宾馆经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自己的下半辈子重新交给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2012年正月,天台县石梁镇决定在旅游公路沿线打造百里观光果园,按规划,兴水村里将建设一个猕猴桃园。当时任村干部的许红军在村里一发动,有两个村民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接手。当土地流转启动后,那两个村民却打了退堂鼓。许红军骑虎难下了。
      当时,许红军跟随镇里组织的考察团看了人家的观光果园项目,看到人家的观光农业成了摇钱树,而自己老家的大片土地仍荒着,心底摇曳出了圈圈涟漪。
      事出突然,无奈之下,许红军与村里签订了流转协议,决定自己来尝试。当7000多株红心猕猴桃苗运到村里时,他内心的激情一下子被引爆了。
      猕猴桃果苗种下一半后,许红军意识到单一的水果不便今后发展,必须四季有果、有景,才能保证客源不断。
      在种上140亩猕猴桃后,许红军又购进了水蜜桃、樱桃和黄桃苗。除了果苗,他还种上了茶叶、药材、蔬菜、四季笋及花卉。
      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连许红军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激动:“以前讲到山区,城里人都会认为很落后。我就是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也喜欢上这里。”
    “土”法劳作原生态
      “这里气温低,生长期长,能够错开平原地区水果成熟的高峰期。”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许红军最看好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现代人对于原生态的追求,勾起了许红军对于童年时代“土”法劳作的记忆。也正因为此,他立下一个规矩,就是决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
      山区草木生长快,经常是这块地的草刚除完,另一块地的草又染绿了。一年他为此要多费20来万元,村民都说他傻,许红军却只是笑笑。
      为了保证肥料供应,他养了60头猪、50只山羊、鸡鸭各100只。畜禽吃的南瓜、红薯、玉米等饲料,全是地里产出的。
      对于虫害,许红军也并不担心,农场里现有几十盏太阳能杀虫灯把守着。况且农场所在的寒风阙区域,原本就是海拔高气温低,少有虫害。他开玩笑道:“如果再有虫害,我多请几个村民,捉也把它们捉完。”
      许红军的朋友朱增才等人经常相约到农场里小坐,品品农家土菜。高朋满座,这是他最惬意的时候。这帮城里赶来的朋友特别支持许红军的经营理念,他们也都对田园生活情有独钟。朱增才说:“这里空气好,吃的东西安全,很享受。”
      眼下,许红军紧盯的就是让城里人“享受”的休闲项目。在他看来,若论娱乐,山区跟城里没法比;但若是比养生、比生态,山区肯定赛过城里。
      许红军也是个会享受的人。他住的平房,乍看上去,与普通的“山间小筑”并无区别。但走进一看,却是别有天地,里面抽水马桶、地板、瓷砖、沙发、电脑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这也是下一步许红军要做的重头戏:“城里人向往‘静生活’、‘慢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完全满足。”目前,他正在谋划建设农家乐项目,他说:“造的房子要用花格窗、竹筒瓦,式样要带点古味。既要让他们在这里买到土货,又要让他们愿意留下来体验农耕生活,品尝独特的田园生活。”
      说话间,许红军的妻子朱美华提着一篮南瓜走进猪舍,栏里的猪马上嗷嗷叫起来。她取出一个南瓜,就着栅栏切起来。
      与平常见到的家猪不一样,这里的猪身上都有黑色的纹路,应该是某个地方的特色猪种。许红军说:“养在我们农场里,我们给它起名叫‘石梁花猪’,这名字有意思吧?”
    示范带动富村民
      在这个农场里,法律层面上的老板是女主人朱美华。许红军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跟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一样,方向性的思路与项目申报等“大事”以许红军为主,“家务”则主要靠女主人来完成。当然,他没忘将执照上的法定代表人写上妻子的名字。
      朱美华是缝纫好手,做了20多年的缝纫。3年前,许红军把她带到了山上,强烈的反差让她好久都无法接受:“做缝纫不用风里来雨里去,现在人也晒黑了,手也长茧了。”她摊开手掌,左手掌处破了一块皮。
      委曲的事还有很多。在这偏僻的地方,平时要好的姐妹看不到了,跟人说个知心话也难。这里海拔800多米,早晚温差大,一到冬天,呼啸的寒风甚至都能将人的皮肤割破。这些都还好,最让她纠结的是,丈夫在外面辛苦赚的钱,算起来也有不少,现在每年投五六十万元在农场里,3年来居然还没见到收益。
      眼前唯一让她感到安慰的是,天天跟地里的水果庄稼,还有一大群猪羊鸡鸭打交道,做缝纫时留下的职业病没有了,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头晕这几年没再犯过。
      儿子许峰巍是个90后,也被老爸发动了起来。今年4月,他参加了台州市首批农业领军人才创业培训研讨班,对于办好精品农业有自己的思考。
      办家庭农场,许红军全家总动员,一帮亲戚也被发动了起来。
      许红军还找到常年在家的村民,让村子里的几个低保户,还有一些干不了重力活的村民在自己的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村民许尚河年过六旬,这个年龄出门打工很难找到工作,在家务农收入甚微。除了农忙季节,他就在农场里打工,工资按天结算,每天120元,一年能赚到至少1万元工资。像他一样在农场里干活的村民有20多人。
      看到许红军大手笔搞家庭农场,村里有头脑的农民“凑”了过来,他们在农场附近搞起了水果种植,做农场的配套,现在已有两户农民发展了10多亩果园。
      吕少卿 许天龙 徐平
    许红军(右)向朋友介绍高山猕猴桃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