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省农业厅治水办了解到,省农业厅于本月全面启动全省万名农业干部“联村联场”治水转型大行动,通过走万村、盲点死角大排查,治万场、生态治理大提升,结万对、长效机制大落实,授万课、转型技术大服务,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加快“两美农业”建设。
本次大行动以抓治理、优服务、促转型为主题,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提升为重点,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采取万名农业干部“联村联场”的方式,明确治理方案、时限和责任,落实长效监管措施,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转型升级。
据悉,本次大行动将进一步摸清全省保留的规模养殖场数量及分布情况,掌握养殖量、排泄量、治理和利用情况,采取“一乡一组”等形式,组织各地农业部门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乡镇,农业干部分片联村,集中时间,逐乡逐村逐场逐户排查可能存在的养殖污染盲点死角,对环境影响大的重点养殖场要求在近期整治,及时消除污染隐患。在此基础上,全省农业部门将综合考虑养殖规模种类、环境承载、平原山区地域特点等因素,采取工业化治理、农牧结合生态消纳等污染治理模式,逐场逐户制定治理方案,做到治理时限、治理方式和责任人员“三明确”,建立“一场一档”电子信息档案。
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将组织农业干部与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结对,落实长效运行监管措施,指导养殖场建立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及排泄物、沼液施用排放情况台账,帮助各养殖场(户)与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种植业基地实行对接,签订就地或异地收集利用协议。还将组织农业干部专家,采取现场培训、科技下乡、电视广播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广泛开展污染治理等技术培训与指导。对列入治理的养殖场,一对一采取技术帮扶和政策指导,对种植业主体,开展科学用肥用药、绿色防控、有机肥沼液利用等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及指导服务。省农业厅将在总结各地农业水环境治理成功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按治污篇、循环篇、减量篇和节水篇四大篇章,组织专家编印“浙江省农业水环境治理36计”,供各地借鉴参考。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行动落到实处,厅里将组织技术指导组分赴各地开展指导督促和明查暗访,各设区市组织所辖县(市、区)开展自查和交叉检查。该负责人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助,落实乡镇的实施主体和种养业主的治理主体责任,建立定期会商沟通制度;还要按照治得到位、转得精彩的要求,打好“治、减、环、转”组合拳,做到标本兼治、转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