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近年来,“最美现象”在之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我省林业系统也涌现出一批最美林场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肩扛锄头,脚穿草鞋,奔赴江河源头,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他们白天忙着种树,晚上住在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简易房里,还要随时迎接虫蛇野猪等不速之客的侵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初的小苗长成大树,曾经的荒山变得苍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因受体制机制束缚和自然条件影响,他们守着青山过着穷日子,这里的“基础设施不如农村、生活水平不及农民”。
面对困境,他们没有放弃,投身改革,寻找出路。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慢慢得到改善。
他们,就是全省的国有林场人。他们挥锄过的这些山头,如今已成为浙江森林资源最丰富和生态最好的区域:这里有林地面积360万亩,森林覆盖率91%,大大高于全省60.58%的平均水平;这里聚集了26个国家森林公园和43个省级森林公园……他们所在的江河源头,既是全省108个国有林场所在之处,也是全省4170余位被称为“山里职工”的林场人日夜坚守之地。
当你走进国有林场,近距离接触这些“山里职工”,无不为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深深感动。
我们感动于他们执着于大山的选择。曾是杭州知青、在桐庐县大奇山林场做了50年护林员的吴金法,16岁进山,6年后应征入伍。退伍时,杭州一家电信单位向他敞开了大门,他却选择再回大奇山。因为他觉得,没有比看着自己种下的一棵棵小树长大成材更高兴了。
我们感动于他们视树木如生命的感情。怀着对树木的深厚感情,他们坚守在全省800多个林区。40年巡山10万公里的建德林场韩家坞林区护林员叶目标,在护林防火中练就了一套独特本领——凭声音就能准确判断出盗伐者是在砍柴还是砍树;在多雾的山里,凭肉眼就能准确判断出哪个是雾,哪个是火烧冒出的烟。
我们感动于他们勇于改革的精神。目前,在全省国有林场拥有的360万亩林地中,79.8%为公益林。如何在保证林业生态功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又让林场得到良性发展?他们开始尝试发展森林旅游业。永嘉县正江山林场场长周吉省用“生态营销”的理念,将森林公园里的负氧离子“卖出去”,还带领职工争创全国森林生态教育基地……去年,正江山林场下属的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门票收入达290万元,10年间增长了30多倍,职工年收入也增加了近10倍……
新的时代赋予林场人新的使命。2008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启动国有林场改革;2013年,浙江又被列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至今,全省41个林场已完成改革试点方案的编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坚信,国有林场的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林场人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4-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