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食品药品安全

普及安全知识 调研食品风险 倡导企业诚信

我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近期,我省举行了“青春使命,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全省22所高校大学生分赴11个设区市,以其专业知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食品安全实践调研和食品安全诚信倡议活动。
现场演示调配假冒饮料
  日前,浙江工商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台州市椒江区岭南小区的公园里支起了临时实验室。他们大多是食品专业的学生。其中一位同学向市民演示了假冒饮料的调配方式:在一次性杯中倒入小半杯水,用吸量棒蘸取少量色素调入水中,稍加搅拌,就出现一杯黄色的液体,肉眼看几乎和一般的柠檬水没什么差别,再滴入一小滴香精,连气味都非常相似了。“大家看,这样就能勾兑出一杯饮料,成本跟这杯水差不多,而且还很难区分真假。”同学边操作边解说,“所以在购买饮料时,一定要选择规范的商品,千万别买路边的三无产品。”
  生动的开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同学们乘热打铁,进行“食安小常识”有奖问答活动,普及百姓最切身的食品安全知识。小朋友们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食安找你妹”的趣味游戏中,在游戏中认识食品添加剂和“食安标志”。
调查臭豆腐摊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和绍兴文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志愿者,在绍兴市开展了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安全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中,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臭豆腐摊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调查。志愿者对越城区范围内的臭豆腐摊点的食用油、豆腐胚、生臭豆腐、苋菜浸泡液的来源,臭豆腐的浸泡容器及时间,食用油更换周期等情况做了详细调研,并购样送检。
  浙江理工大学宣传小分队则先后来到越城区北海街道西小路社区、鲁迅故里景区、城市广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板、播放科普电影、讲解安全知识等多种形式,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
检测农药残留、瘦肉精
  日前,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青春使命 舌尖上的湖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访了湖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活动中,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院的检测能力、仪器设备配置、技术人员配备等情况,并带领志愿者参观了中药标本馆和化学、生物、中药等实验室。在两位实验员老师的演示和指导下,志愿者分别对纯化水的酸碱度、硝酸盐、各种水质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并对当天在湖州各超市、市场上购买的蔬菜、瘦肉、猪肝等,进行了农药残留、瘦肉精检测。
支招蔬菜保鲜技巧
  日前,来自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宣传二分队的7名大学生来到宁波市鄞州区河东村和湾底村,在村民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
  “夏季高温,蔬菜特别难保存,没过几天叶子就黄了蔫了,有啥好办法?”河东村60多岁的陈阿姨向志愿者们提问。志愿者给陈阿姨支了一招,叶菜最重要的就是留住水分,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柔软的餐巾纸包住叶菜,以根茎直立的方式,放进冰箱的蔬果保鲜室,再在叶片上喷点水。陈阿姨听后觉得这个办法挺好,打算回家试试。当天,志愿者们还介绍了洋葱、土豆、青瓜等常见瓜果蔬菜的夏季保鲜小窍门。同时,他们也提醒村民,夏季高温高湿,食物容易变质,最好别吃隔夜菜,冰箱中取出的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食用,发青的土豆、发芽的花生都不能食用。夏季制作的凉拌菜要现做现吃,为了减少农药残留,可用水浸泡20-30分钟后,放些姜、蒜、醋等调味。
  据了解,这个暑假宁波市组织了60名大学生分成7组,到11个县(市、区)的150个村庄和社区进行食品安全宣传,完成了“送两万本宣传册、贴一万张海报、发一千份倡议书、进百村百企、搞十次广场咨询”的工作目标。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两支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日前也来到丽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了解掌握食品行业的安全现状及居民食品安全状况等,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志愿者们还进企业宣传法律法规,倡导诚信经营。
本报综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