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论坛

言论

  户籍改革旨在激发农民创造活力
  ——《湖南日报》载文说,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如巨石落水,激浪千层,但由此引发的复杂的社会情绪颇值体味和考量。
  有媒体在城市街头随机采访农村人员对于“进城”的意愿,竟有9成人回答“不愿意”。他们提出了关乎安身立命的疑问:农民进城能否完整享受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保障?农村居民没有了土地靠什么生存?
  毋庸置疑,改革户籍制度是顺应时势之举,让农村人口主动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首先必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城市特别是担任户籍改革主角的中小城市和城镇,在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方面为进城后的农民提供足额平等的保障。其次必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发展机遇。进入城市,农民的技能与智慧能否彻底解除历史性身份约束参与平等竞争?居住农村,农民的土地等资源能否通过制度的解放进入市场,从而在流通中实现增值?而农村土地等资源在流转、集约过程中,又如何让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以保障,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掠夺?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相信随着各项具体政策的出台,户籍制度改革能得以积极稳妥地实施,迎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镇村扶贫要注重细节
  ——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白河县县委书记陈晖近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言论说,白河县是秦巴连片贫困区,最近他在该县兴坪村驻点调研,感慨良多。
  兴坪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村里缺乏支柱产业,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700元,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为此,去年县里开始采取“部门包村”的办法扶贫,这也是许多地区的扶贫之策。
  但在实践中发现,简单地“一对一”包抓,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因为不同单位职能大小不同,掌握的资源也不同,包抓的力量自然也不相同。为此,他们对扶贫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化。通过前期摸底,按照村子的贫困程度和扶贫难度进行排序,将包抓单位也按照职能、资源掌握大小进行排序后再配对。让力量较强的县经贸局直接包抓贫困程度较深的里龙村,而情况类似的瓦屋村则由纪委、供销社、工商联等一起包抓。
  他的体会是,扶贫工作到了镇村一级,必须精细再精细。“撒胡椒面”式的扶贫难有持久的好效果,而精细扶贫强调更多的是“细节”和“一对一”帮扶,这就要求干部真正扑下身子,真心诚意地和群众一起挖穷根,奔小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