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森
去年磐安被列为全省10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今年金华市将取消对磐安县GDP的考核,并要求磐安“五水共治”工作走在省市前列。磐安县委、县政府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提升秀美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快“绿色发展、后发崛起”的实际行动,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带着“五图”,真抓实干,全力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
带着“导航图”抓治污
今年3月,磐安县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之后,磐安县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兼顾抓推进,合理确定年度任务,制定推进时间表,做到“四个凡是”:凡有人居住的,都要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凡能够进行卫生户厕改造的,都要建造三格式化粪池;凡能够接入管网的,都要截污纳管;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都要正常运行。
众所周知,磐安地处山区,村落分散。因此,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时,必须因村制宜、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一厢情愿”。根据村庄发展定位、经济基础和农民生活习惯、承受能力,科学选择治污模式。对新老城区、云山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内的行政村和自然村,纳入主管进厂处理;无法进厂处理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采取厌氧(好氧)+湿地或稳定塘的方式处理;对乡镇所在地村、人口规模较大的村(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农家乐或旅游特色村,采取有动力或微动力处理设施。
按照“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的要求,磐安县通过招标方式,委托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设计,由县农村污水治理小组审核后组织实施。并要求工程设计人员深入到村、到户、到点,搞好实地踏勘和入户调查,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美观、实用、经济”的原则,结合村庄地形、房屋布局,合理确定管网走向、治理模式、终端设施位置,使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
带着“作战图”抓治污
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磐安县全面启动没有污水治理设施的139个行政村、344个自然村的项目建设,提升改造已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力争到2016年底,新增受益农户38878户,基本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均达100%,农户受益率达85%。
围绕全县农村污水治理总体规划,磐安县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排出时间表、列出项目表、落实责任人,努力实现“一年全面启动,两年基本完成、三年确保验收”的目标。在6月底前完成管材、污水处理设备、监理单位等招投标工作,9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应治理行政村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设计。并按照先易后难、轻重缓急确定建设时序,确保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在县与乡镇签订“五水共治”责任书的基础上,乡镇与行政村签订治污责任书,施工单位与乡镇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监理单位与县农村治污领导小组签订质量监理责任书,农村与农户签订截污纳管承诺书,形成“五位一体”的责任共担体系。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行单项考核,乡镇考核结果与联系部门相挂钩,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秀美乡村建设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
带着“施工图”抓治污
按照招投标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招投标项目确认、招投标程序、施工单位资质等规定,以村为单位实行公开招投标,允许终端工程与管网工程分开招投标。加强对施工招投标过程的监管,从严打击串标、买标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特别是要防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层层转包行为。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质量是关键。磐安县引入了具备相应资质、业务能力强、信誉好的专业工程监理单位,开展全方位的工程质量监理。积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对项目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管检测与执法检查。切实履行业主的职能,落实专人开展工程及材料的质量监管。同时,采取邀请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监管,建立县、乡镇、村多级质量监管机制。
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的最后一关,事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磐安县要求各工程项目完工后,及时督促施工方编制竣工结算、财务决算,并提供评审报告。污水处理设施验收需提供工程竣工报告和水质检测报告。同时,实行施工单位预验、业主初验、最终验收“三级验收制”,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发挥应有作用。
带着“效果图”抓治污
按照“点上出经验、面上求突破、整体抓推进”的思路,磐安县突出示范引路,建立不同规模、不同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示范”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点。立足各乡(镇)实际,每个乡(镇)选择2-3个村作为示范点,先行启动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以此推动全县面上项目的实施,确保启动一批、见效一批、带动一方。
管好污染源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根本之计。磐安县要求抓牢生活污水治理达标排放,对冲厕、洗浴、洗涤、厨房等污水全部纳入污水管网收集系统,使通过终端处理设施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出水水质达到二级以上,其中生态敏感区村庄达到一级B以上。抓好垃圾分类减量试点,选择1-2个村级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及时总结经验,并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引导转变卫生意识,利用农村治污契机,建设生态公共厕所,结合“三改一拆”,加大露天粪缸消灭力度,彻底根除“千年顽疾”。
建成污水治理设施,不能当成摆设,关键要发挥作用,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按照设施管理常态化、设施运行日常化的要求,切实加强维护管理,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污水管理体制,制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人,及时检修污水管网堵塞、脱落、渗漏等常见问题,使污水收集设施、管网有效运行、发挥效用。
带着“分布图”抓治污
农村治污任务重、难度大,必须整合各条战线的人员、各个口子的资金、各个领域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力量整合上,按照“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要求,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政策制订、技术指导、督促检查、项目验收等工作,合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及时组建技术指导组,抽调一批懂规划、懂设计、懂施工、懂审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组深入乡镇开展技术指导,加强乡村干部和建筑工匠的业务技术培训,抓好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强日常检查督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采取巡查督办、排名通报、约谈问责等方式,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效落实。
在资金整合上,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整合秀美乡村、山区经济、一事一议、卫生改厕等政策资金,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继续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并鼓励以投资、捐助、认建等形式,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以投资投劳等形式,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资金整合机制。
在资源整合上,坚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环境整治、土地整治、农房改造、“三改一拆”、打造“最美河流”等相结合,找准工作结合点和切入点,统筹谋划,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流、质量安全一流、风貌特色一流、生态环境一流、社区管理一流”的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坚持与宣传引导相结合,通过发放倡议书、开展志愿者服务、组织“水文化”教育等形式,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知识宣传,营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人有责、各方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磐安县副县长
磐安县新渥镇新渥村湿地处理污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