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

千余位大学校长齐聚巴西,探讨大学教育该怎么办

教育多样化,让就业不那么难

  近日,第三届全球大学校长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来自 33个国家的1103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校长和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议就“什么是现在的大学”、“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一系列话题展开讨论。其中,如何让大学教育更好与社会需求对接,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热议。多位校长认为,针对学生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依据不同优势对大学进行多样性划分,对职业教育学校和研究类学校进行分类都不失为好的办法。
  2013年全球青年
  失业率达13.1%
  “我们为什么要在大学获得学位?”欧洲学生联盟西班牙地区主席路易斯代表很多西班牙年轻人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金融危机对西班牙、希腊等欧盟国家仍有影响,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目前大学学位的意义越来越被淡化。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比上一年多了28万人。不少人求职无果,不得不继续考研或从事廉价劳动。很多人不禁发问,大学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大学究竟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去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求?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就业增长仍然乏力,未来几年失业人口将继续增加,其中青年人失业问题尤其严重。报告指出,目前全球15至24岁人群中约745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全球青年失业率在2013年达到13.1%,是整体失业率的两倍。这些青年人中包括大学毕业无法就业者,也包括没有接受教育或技能培训的青年人。
  建立企业与大学间互通有无、合作交流的机制
  西班牙非政府组织“西班牙赫尔辛基”长期致力于促进学校的人权教育,该组织负责人安娜表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欧洲及亚洲国家的青年就业问题,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重要。未来需要建立更顺畅的企业与大学间互通有无、合作交流的机制,学校可以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教育创新改革,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帮助他们迅速适应社会,解决就业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说,我们不能将大学与社会发展分割开来,未来的大学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具备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应给予学生更多系统性的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每个学校都应根据地域特点及当地的就业趋势进行培养。
  除了上述因素,学生本身的参与也非常重要。阿根廷大学生联盟主席埃米利奥指出,目前学生在大学的参与度开始逐渐降低,他希望大学教育留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更有创新意识、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学校的发展中去。
职业教育学校与研究类学校
  要分类招生培养
“未来你可能会在更多的大学校园看到,有些年轻的女士既要上课,下课后还要工作并抚养自己的孩子。”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举例说道,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就需要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模式,依照学生的需求去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沙洛维指出,提高大学教育的多样性是未来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以耶鲁大学为例,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背景和家庭环境,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对处于不同背景及环境的学生予以区分,使用创造性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多样化的教育。
  而事实上,多样性教育不仅指在同一学校内部,还指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对所有的大学进行分门别类,根据每所高校的特点,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而不是千篇一律,造成资源的浪费。
  有专家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巴西在职业教育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据悉巴西有非常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巴西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读到高中以后学生就可以自己选择是读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巴西有10万到20万学生在职业教育学校学习。
(摘自《人民日报》 王海林/文2014年7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