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春种麦,夏弄稻,侍桑养猪过光景,是嘉兴市南湖区农民千百年来的劳作方式和谋生手段。养猪业的发展和各种农业投入品的增加,在给南湖带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同时,也使境内的水变黑了,河变臭了,一些村庄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秀美……
如何找回失衡的生态,让南湖重现水乡美景?近年来,南湖区认真落实“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以开展水环境治理为契机,一方面大力开展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倒逼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种植业农业投入品使用,减少面源污染。
做法怎样?成效如何?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程来到南湖区实地探访。
生态养殖减污染
当记者随嘉兴敦好牧业公司总经理陈晓栋走进生态养殖区的猪舍时,原先想像中臭气熏天的场景并未出现,整个养殖区几乎闻不到猪粪味。“秘密就在猪舍的构造上,我们采用了美国的养猪技术。”陈晓栋解释说,2011年,他们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美国一家公司的水泡粪治污技术和生物发酵床治污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让猪住在二楼,其粪便通过楼板缝隙渗下,聚集后进行生物发酵,再进入污水处理池,最终变成有机肥及沼液肥,实现零排放。
眼下,敦好公司已建造了16幢这样的生态猪舍,存栏生猪4000头。在这里,喂食有自动投料机,也不用清理猪粪,4000头生猪仅需一名管理员。更值得一提的是,敦好公司还配置了农业生态种植区,猪粪用作绿芦笋等瓜果蔬菜的肥料,芦笋老茎叶又可变成喂养生猪的青饲料,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链。该循环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我省首个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在鼓励大企业采用新技术治污的同时,治理“低、小、散”养猪户带来的污染问题,成了南湖区的另一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成为首选。近年来,南湖区针对广大散户推出了“两分离三配套”模式,即: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配套沼气池、沼液池和干粪堆积池。2013年以来,区里更是加大了沼液和病死猪的整治力度,不断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行为。如今,每天有27辆槽罐车、6艘运输船穿梭于南湖区各个养猪大村收集沼液,“散户每出栏一头生猪,只要交10元治污费,废弃物就全由我们来处理”。南湖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办公室主任杨明忠说,接下来,农经部门将采取信息化管理,为养猪户建档,严控存栏、出栏数,以匹配环境承载量。此外,区里还将探索散户集中养殖模式,并计划引进知名的肉类深加工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养猪户减量提质,确保减量不减收。
(上接第1版)
生物技术显威力
走进嘉兴市五丰牧业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迎面就看见一个100米长、10米宽的大池塘被拦河栅分隔成数段,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似乎长满了野草,拨开草,看到的却是清冽的河水。“这些草就是狐尾藻,正是这些草,让原本发黑的沼液池变得清澈起来。”公司总经理蔡丽阳告诉记者。
蔡丽阳指着池塘介绍说,猪的粪便尿液进入沼气池和生物质池消纳后流出的水,再流入30亩种着狐尾藻的生态湿地,经狐尾藻多级净化处理的水,实现达标排放。监测表明,水泡粪池流出的每升养殖污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分别高达10000毫克、2000毫克和200毫克,经生物基质池、狐尾藻湿地处理后,分别降至100毫克、20毫克和2毫克以下,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狐尾藻治理养殖场废水具有成本低、管理方便和效率高等优点,比较适宜于养殖密度高且周边沼液还田消纳有限的牧场。”杨明忠说,该模式仅用30余亩配套土地,就能消纳4500头猪产生的污水。
近年来,南湖区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研究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治理模式,寻求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多元化治水良方。
早在2009年,南湖区政府就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绿色畜禽研发中心,共同探索绿色养殖新路径,促进水环境改善。来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王玉龙博士建立的“猪-沼液-预处理-藻一级净化-藻二级净化-鱼藻双收-清水”资源循环利用工艺,使经过处理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无害化率达到100%,经过处理的养殖废水还可用于水产养殖,用于处理废水的小球藻也可回收利用。
减肥减药做示范
“在农村面源污染中,有很大一块是因为农户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杨明忠告诉记者,针对农户盲目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今年,南湖区在余新镇金星村面积为2430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立了肥药减量示范区。
今年上半年,金星村渔星稻米专业合作社社员给100多亩稻田增施插秧前的底肥与往年有了不同,这次增施的底肥,是根据农经部门的测土配方后到生产厂家统一定制的水稻专用肥。
“农业部门帮助我们进行地力评价、病虫监测,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养分替代、病虫绿色防控等措施,减少不合理用肥量。”合作社负责人吴龚林掰着指头告诉记者,每亩能至少少用化肥13公斤,其中尿素8公斤,钾肥5公斤,农药使用量比常规用量减少20%,水稻平均单产达640公斤,比面上增加68公斤,平均亩增纯收益244元。“这样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减少了肥药不合理使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一旁的杨明忠总结道。
在防治病害方面,示范区采用“生态工程”这一“植物保护要术”,在示范区的周边种植矮灌木和对二化螟及大螟有诱杀作用的香根草;每块田的田埂上还种植芝麻等蜜源植物,为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据了解,南湖区将继续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测土配方,全面推广减肥减药工作。
■相关链接:
嘉兴市治理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全市已拆除违建猪舍555.57万平方米(截至6月23日);南湖、秀洲、嘉善、海宁四地引进的40台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设备已投入运行;对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开展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存栏50至100头养殖场(户)改造1156家、存栏100至1000头养殖场(户)改造2218家、存栏1000头以上养殖场改造135家,分别占年度任务的93.0%、64.9%和53.8%;南湖、海盐、海宁和桐乡等地养殖场(户)探索沼液纳污入管,污水月入管网4.9万吨。今年1至5月,全市共收集畜粪17.0万吨、生产初级有机肥6.1万吨,累计落实生态消纳地面积23.45万亩,沼液无害化处理量累计达50.21万吨,新增沼液利用量13万吨。
截至5月底,全市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2万亩,应用专业配方肥1.246万吨、商品有机肥2.13万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1071吨和19.4吨,分别占全年任务的30%和38.8%。启动废弃农膜回收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编制了《农作物秸秆收贮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嘉兴市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上半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