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言论

  “假离婚”背后总有一些“真问题”
  为能在拆迁中获得更多补偿,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云关乡多个村近来出现大规模假离婚和买卖户头现象,有一个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已离婚。按当地的拆迁补偿规定,房屋补偿和户头相挂钩,一个户头可认定的房屋合法面积为240平方米,超出部分按违章建筑算。违章建筑虽也有补偿,但标准相对低了很多。问题也就出现,当地很多农户的房屋面积远远超出240平方米。
  正常人都会从中感悟到某种不合理。已确定的拆迁规则,村民无法与之博弈更改,于是只能离婚。自家的户数不够,只能再买别的户头凑。对此,有专家说村民的行为涉嫌诈骗罪,违法事实确实存在,但逻辑顺序有必要理清。对村民房屋差别化补偿不尽合理在先,村民以离婚的方式,争取更多的利益,是一种“正当防卫”,即便买卖户头的问题上确有违法嫌疑,也只能算是“防卫过当”。把板子硬生生全打在村民身上,值得商榷。
  这些年来,从农村到城市,假离婚的现象层出不穷,背后的原因五花八门,为了拆迁补偿、为了买房买车、为了子女上学……不排除其中有少数人是想钻政策的空子,以实现私利最大化。但更普遍的情形,是一些政策制定者动辄拍脑袋,以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把人们引向了假离婚的歧途。
  以贵阳南明区此次拆迁补偿来说,补偿额若是按人均面积或实际建筑面积算,就不大会导致假离婚的风潮。对于农村房屋的拆迁补偿,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完善,具体怎么补偿更科学合理,地方政府本应和村民多做商议,寻找能共赢的办法,而不能为了管理方便或公权利益最大化,而单方制定“霸王条款”。
  其实,当一个地方的假离婚成了风气,并非那里的民众道德差,多半是有隐藏的“真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以强硬的姿态高喊“法要责众”,而是要敢于对“真问题”下手。换言之,强调法治不能是选择性的,村民假离婚和买卖户口涉嫌违法,但地方政府出台不合理的拆迁规则、对村民房屋实行不合理补偿,是不是也涉嫌违法呢?“违法”有先后,追究法律责任,也得按顺序来才行,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摘自《广州日报》 敬一山/文2014年7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