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王桂跃
本报讯 这段时间,磐安县仁川镇方山玉米基地里一片忙碌,4月上旬播种的甜玉米,成熟丰收,村民们赶着采收上市。基地负责人卢荣根告诉记者,这片玉米选用了省农科院推广的玉米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
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生态良好的磐安县,向来有种植玉米等旱粮的传统习惯。凭借这一优势,磐安县被省农科院相中,建起了玉米科技示范基地。从2009年起,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通过与磐安县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合作,承担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高产高效甜玉米生产及秸秆利用技术推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东阳综合试验站“科技示范县项目”、浙江省农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玉米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经六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6年来的示范推广,甜玉米品种在示范基地中不断更新,原有的“华珍”等老品种已被“正甜68”等新品种替代,其中,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浙甜10号”、“浙甜11”等甜玉米新品种已逐步被示范基地接受,自选品种在示范基地的显示度不断提高。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每年在磐安的仁川、冷水、新渥、双峰、大盘等乡镇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3600多亩。据测产,甜玉米平均鲜穗亩产1000公斤,收购保护价为1.6元/公斤,产值1600元/亩;甜玉米秸秆1600公斤,收购价0.3元/公斤,产值480元/亩。与原有普通玉米相比,亩平均增收1000元/亩。至2014年,玉米示范基地共累计示范推广甜玉米面积达2.1万亩,累计增收2000多万元。
据介绍,省农科院在磐安的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仁川镇方山基地和冷水镇白岩基地。今年,仁川镇方山基地示范展示了省农科院选育或引进的甜玉米新品种8个。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示范基地的科技示范效应,两个基地共修建田间生产道路3600多平方米,机泵2座,安装喷灌设施4300米,喷头126个,修建大棚1200平方米,修复渠道750米,安装杀虫灯42盏。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省农科院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产优质甜玉米新品种的同时,重点展示该院玉米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浙甜10号”、“浙甜11”、“浙糯玉6号”、“浙糯玉7号”等优良新品种。举办甜玉米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开展“药材套种玉米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高温反季节栽培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病虫害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有机培肥技术”、“玉米秸秆青贮加工技术”、“大棚设施栽培提早上市技术”等多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在磐安县冷水镇白岩基地260亩示范区,推广“春甜玉米//秋大豆—冬贝母”套(间)种模式,即10月上中旬播种中药材贝母,翌年5月上旬收获;3月下旬播种甜玉米,4月中旬套种到贝母中,7月上旬采收上市;7月中旬甜玉米收获后种植秋大豆,10月上旬收获。
在得到技术支撑的同时,基地还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肥供药、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制度,成为我省重要的甜玉米无公害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