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城市,因大运河而繁华

  历经8年,大运河申遗终获成功。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的开凿,源于隋朝。杨广为何开凿大运河,民间的解读是“为了方便去扬州看琼花”、“为了泄睢阳(今河南商丘境内)一带的‘地气’”。但杨广开凿大运河最直接的原因,却是为了方便鱼米之乡江南地区大量物资的北上。河成之后,江南地区运往洛阳的大米、珍货源源不断,就是一个证明。
  济宁商帮
  鲁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运河的开通不无关系。
  在很长的时期内,运河是一条皇宫朝廷的专用线,老百姓称之为“供河”或“运粮河”。政府每年要把几百万石的粮食从江南运往京城,到了宋朝后期,政府为减少漕运费用,降低运粮官兵的薪水,同时为补偿他们的经济损失,允许运粮官兵干点“私活”,捎带一定比例的土产沿途交易。这个规定在明清之后被沿袭,从此这条“供河”很快变成了一条促进商品流通的运输大动脉。
  从元代开始,济宁就因其居于“运河要害”之地成为运河的管理中枢,被称为“中国运河之都”,有“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之说。
  运河兴盛后,济宁人纷纷卷入这场“舍本逐末”的商潮,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经商理念的济宁商帮。济宁商人精明强干,善于竞争。在清代,晋商在山东势力最大,几乎垄断了运河区域的城乡市场,而只有济宁是个例外。
  济宁商帮的龙头老大当为亦官亦商的孙玉庭。玉堂酱园原是姑苏人戴玉堂在济宁开的酱菜铺子,嘉庆年间,济宁富商冷长连和官吏孙玉庭联手将其买下,定名“姑苏玉堂”,又名玉堂酱园。清后期玉堂酱园的小菜曾作为贡品入宫,慈禧太后品尝后,连连称赞:“真是京省驰名、味压江南!”从此,玉堂酱园在京城及大江南北名声大噪,逐渐发展成为兼营酒、粮油、药、糕点的综合性商贸企业,甚至还开设钱庄。
  天下之盛,扬为首
  扬州临长江北岸,是运河与长江相汇的“交点”。
  清以后,扬州又有“盐商兴、扬州昌”之说。扬州盐商富甲天下,而其巨富则是利用清政府给予他们的特权——盐引制,通过垄断经营、贱买贵卖等手段取得的。
  盐商中,最为显赫的当数“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江春。江春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六次接驾乾隆帝”,而被称为“天下最牛徽商”。传说有一次乾隆在扬州瘦西湖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的北海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当时接待皇帝的江春听到了,连忙用重金贿赂皇帝身边的随从,请他绘出白塔的形状,连夜赶造。第二天,乾隆皇帝再游瘦西湖,竟见到了一座白塔巍然矗立在眼前。
  让皇帝都为之惊叹的盐商亦以奢侈而闻名。清中期的扬州盐商黄泰祥家里养的鸡只吃人参;还有一盐商,花三千金将苏州的不倒翁全部买下,置于河中,河流都被堵塞了。更有一则故事说,一个穷书生娶了盐商的婢女为妻,书生要妻炒一盘寻常的韭黄肉丝,妻子笑笑说,怕你这穷书生吃不起。原来按她看到的做法,要用十只猪的脸肉切成丝方能做一盘韭黄肉丝,可见盐商奢侈至极。
  扬州是被运河和商人改变的城市。盐商的消费带来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他们是“为拉动城市内需”埋单的人。正如雷晓宇在《扬州盐商传奇》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养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盐商喜欢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于是扬州出现了香粉业。”
  京剧的形成、“扬州八怪”、“丛书楼”……这些由盐商资助或扶植的东西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是大运河的终点,唐代开始,从福建、广东、浙南、浙东等地来的商人都通过杭州沿运河前往北方,使其“富兼华夷,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也”。
  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又因湖光山色、玲珑清秀,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在这里筑宅院、修园林,颐养天年,从而造就了独特的苏州园林。
  苏州不仅是达官贵人的休养之所,也成为每一个寻求梦想的人施展才能的舞台。施复夫妇是嘉靖年间苏州盛泽镇人,拥有一台织机,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掌有数千金的大户。他们靠自己的手艺和勤劳成为中国最早的“资本家”。
  在苏州还有“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位徽商来苏州贸易,因各恋一妓女而将钱财挥霍一空。一天晚上,两人就地燃火,相对唏嘘。甲摸出仅存的一文钱要扔掉,乙急忙拿住说:“我有办法了。”不一会儿,乙徽商怀抱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等物归来。两人做了二三百件栩栩如生的禽鸟纸玩具。
  待天亮,两人各携禽鸟纸玩具叫卖,不想大受市民欢迎,很快售卖一空。他们再用赚来的钱添购各色纸张,拾来鸡鸭羽毛,做成人物花草等状,不到两年便积资数万。为不忘此业所本,他们所开的店即以“一文钱”命名。从此,“一文钱”名扬苏州。
  天津,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民间有“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道出了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后,为保障吃粮,每年有大批漕船经运河从河南、山东、河北运往中都。这样,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就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
  进人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后,设立了天津卫,此时由于京杭大运河已全线开通,海漕从此改为河漕。南方的粮船可以从南运河到达三岔河口,在这里换船后,经北运河将粮食运往北京。每年经运河运往北京的漕粮达五六百万石。明清时期漕运的兴盛使天津出现“商业区发达,水陆云集,车樯如织,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
  津商中最有名望者当数芦盐巨商查日乾。查氏善于经营,在获得政府的盐引后,通过夹带私盐等方式成为天津首屈一指的富豪。发家后,查日乾与其子查为仁修建了被誉为“中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的水西庄。水西庄因名气大而引起了乾隆帝的关注,他曾先后四次驻跸水西庄,并留下御笔诗三首。
  运河流经的地方使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小集镇,像发酵的面团一样膨胀起来,洛阳、开封、商丘、郑州、杭州、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徐州、济宁、临清、沧州、天津、北京,就像一串明珠,一条运河关乎了这么多城市的发展,运河印记已融入这些城市的血液里。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黄金生/文2014年第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