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见习记者 蔡希师 文/摄
说起泰顺县碑排社区苏北村的彭尚进,当地的农技人员给出的评价是“好钻研”。
从泰顺县城出发,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行驶10多公里,再经过2公里的碎石坡路,一栋木质民宅便映入我们眼帘,主人彭尚进面带微笑从屋里走了出来。他说这栋老屋是他家祖屋,从他出生就一直居住在这栋老屋里,至今已有50个年头。谈到为何不搬到县城换个方便繁华的居住环境,彭尚进笑着说:“我的两个哥哥都搬走了,老人留下来的房子总要有人气,再说我也在山上住惯了,清静,能够安心地做点事情。”
深山育良种 十年磨一剑
泰顺地处浙南山区,平均海拔超500米,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1991年,猕猴桃的市场价涨到每公斤18元,“我到市场一看,5公斤装的猕猴桃要90元,而当时乡干部一个月的工资才240元,我就觉得猕猴桃这东西有搞头。”就这样,彭尚进走上了种植猕猴桃的道路。
刚开始种植猕猴桃时,因为不懂技术,彭尚进只承包了6亩地先试试水。在种植猕猴桃的过程当中,他发现与家乡野生的白毛猕猴桃不同,种植的红毛猕猴桃不能现摘现吃,皮又不好剥。而白毛猕猴桃不仅没有这些缺点,更是本草中记载能够补精排水的浙南中药材。但白毛猕猴桃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产量不高。“产量不高,我就想办法提高产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彭尚进开始在山中寻找能结大果子的猕猴桃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一年时间的找寻后,他在碑排老家粗山村梨树坪自然村发现了一颗大果型白毛猕猴桃树。满怀希望的彭尚进将这颗猕猴桃移回了自家院中,正当他期待着有一天白毛猕猴桃能够大丰收时,当地的农技人员却迎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原来这种白毛猕猴桃的俗称叫毛冬瓜,之前在陕西有人种过40多亩,就因为产量极低,最终只能用来观光。
“当时心里想,现在科技手段这么多,难道还就真没办法增加产量吗?我还非得试一试。”至此,彭尚进就和白猕猴桃较上劲了。看书查资料,询问农技专家,彭尚进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还是当初给他泼“冷水”的那位农技人员给他支了个招——嫁接。同时,这位农技人员也提醒他,没人试过嫁接这种白毛猕猴桃,很有可能几年的工夫就会白搭。在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后,彭尚进选择了“布鲁诺”这一品种用于白毛猕猴桃的嫁接。
怀着梦想,顶着一片反对和嗤笑声,通过8年的坚持,近3000个日夜的悉心照料,彭尚进终于培育出单重达82克的超大果实,是原种果实的3.48倍。当昔日的小苗上挂满了硕大的白猕猴桃果子时,彭尚进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最容易剥皮,维生素C含量最高,营养最丰富”,三个猕猴桃之“最”让彭尚进的“华特”白猕猴桃脱颖而出,也让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山村农民一跃成了知名人物。高级农民技师职称、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浙江省林业科技示范户,一个又一个光环罩在他的身上,对此彭尚进回应道:“我就是个农民,不过我知道,做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样就行了。”
真诚助乡亲 携手共致富
彭尚进的成功来之不易,而他成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扶乡亲共同致富。作为科技示范户,他选择了周边的种植户作为帮扶对象,为他们搞好技术服务,几年来累计帮扶了150多户乡亲。
他凭借自己精湛的猕猴桃栽培技术,指导农户做好猕猴桃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通过示范推广,他所带动的种植户亩均猕猴桃商品产量均在1500公斤以上,亩产值超过60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钱分了会少,技术分了又不会少。”给农户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他没有丝毫的隐藏。
为了让周边乡亲能有更多的经济来源,2008年彭尚进打起了毛竹林的主意。要想让毛竹变钱,首先就是把路修好。为此,他个人出资12万元,村里各户出资8万元,并争取了14万元政府补助,修了一条2.3公里的石子路。修好了“赚钱路”,他着手实施“毛竹扩边快速成林技术研究”项目,进行毛竹低产改造,提高毛竹产量。通过种种方法,让曾经无人问津的毛竹林为村里乡亲每年带来几千到上万元不等的收入。
彭尚进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准备改制长久性的猕猴桃棚架,还有就是研究用花粉枪给猕猴桃授粉的方法。彭尚进说,人工费的飞速上涨,抑制了弥猴桃效益的提高,因此如何成功实现花粉枪授粉就成了降低成本的法宝。“花粉枪已初步成型,成功推广出去的话,一个人能干十个人的活,能省不少人工费。”
回城的路上,记者再次想起了上山前当地农技人员对彭尚进的评价:“好钻研”。确实,在浙南这片山林中,彭尚进十年如一日钻研着农业科技,钻研出了闻名世界的高产白猕猴桃,钻研出了十里八乡的发财路,这样的“好钻研”是真正的好钻研,这样的“好钻研”是闪烁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面。
图为彭尚进正在尝试用新研制的花粉枪为猕猴桃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