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村民的利益最重要

——记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渔庄董事长徐敏利

  •   □首席记者 金茹
      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渔庄董事长徐敏利的心里,保护荻港村的文化遗存似乎比赚钱更要紧,渔庄三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建起了湖州第一个笔道馆,以及鱼缘书画展示馆、古渔具展示馆、水乡鱼趣民俗婚庆展示馆等,并在每个周末办国学班。2013年,荻港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徐敏利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为了提交一份《关于桑基渔塘传承与保护》的提案,她顾不上渔庄的生意,专门搞起了调研。
      桑基渔塘是该村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塘基植桑,塘内养鱼,至今已发展成完整、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种传统种养模式不可避免地开始萎缩。徐敏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反复强调桑基渔塘的文化价值、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她看来,这个既延续村里的传统文化、保护生态又能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是村里不可或缺的宝贝。
      在徐敏利的呼吁下,村里已经将被规划为企业工程项目的1000多亩桑基渔塘从项目中划了回来,并被定为保护区。
      世代从事渔业生产的荻港村,拥有丰富的渔业民俗文化,将其发扬光大,成了徐敏利近几年的头等大事。荻港渔庄至今已举办了两届鱼文化节,写鱼诗、唱鱼歌、玩鱼赛、跳鱼舞、做鱼菜等,成了一道荻港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第三届鱼文化节已经在筹划了,计划通过品尝鱼汤饭、渔家菜,举办‘渔火’和渔家乐晚会、水上文艺表演等,动态性地展示渔文化。”徐敏利说。
      徐敏利不是村干部,却一直惦念着村民的就业、养老等问题,她说自己是在村里长大的,了解村民的生活,现在自己赚钱了,也要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2009年,徐敏利腾出渔庄中的一栋小楼办起养老院,把村里孤寡老人和养老有困难的老人接了过来。渔庄里每天都要准备大量的食材,游客吃什么,老人们就吃什么。为了让老人们生活更舒适,养老院招聘了8个护工,一年仅工资支出就10多万元。
      徐敏利说,渔庄首先招收本村村民,只要你想干,总能在渔庄找到合适的岗位。她告诉记者,渔庄里的捕鱼工和清洁工是夫妻俩,身有残疾,原先生活艰难,在渔庄上班后,两人一年下来有5万多元的收入;渔庄的美食街需要10多个专做当地小吃的妇女,但村里会这活计的不下百人,徐敏利就实行轮班制,保证每个人都能赚点家用钱。
      虽然是自己的员工,但徐敏利对大家就像对待长辈。渔庄定了不少管理章程,如统一着装、上班时间不能闲聊等,村民对这些根本不在意。徐敏利说要村民们都适应得有个过程,先由着他们,慢慢再提醒,大家就会接受了。一旦成为荻港渔庄的员工,除了工资,还能享受到渔庄为他们购买的养老保险。
      对村里一些实在没办法成为员工且又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徐敏利也为他们提供了赚钱的门路。去年,渔庄的桑叶茶研发成功,桑叶的整理收集便交给了这些老人,报酬既可以计时,也可以计件。“干累了,就回家休息,在家没事了,随时都可以过来。”现在,荻港渔庄已解决村里200多人的就业,双休日再增加临时用工100多人,每年仅工资支出就要900多万元。
      徐敏利心里装着村民,村民们也把渔庄当作自己的家。今年,投资1.2亿元的渔庄三期工程完工,本想借此跃上一个新台阶,没想到经营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让徐敏利十分焦虑。员工们得知后,纷纷献计献策,为渔庄开拓新的经营渠道。面对新情况,徐敏利迅速转变经营思路:增加亲子游、婚纱摄影、婚庆喜宴等“接地气”的业务;“高大上”的体育馆变成了婚纱馆,本来准备做草坪的土地全部种上玫瑰花,建起了儿童手工DIY馆……
      现在,荻港渔庄已成立了营销部、婚庆部、亲子游部……平时游客不断,一到周末,渔庄更是人头攒动。眼看着生意逐步回暖,徐敏利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现在渔庄各种策划都是村民们自己摸索的,我只能抓点细节,农家乐要让大家有回到家的感觉,就是我最大的目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