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垃圾“三轮分类”就地处理

临安泥川村的做法值得效仿

  初夏时分,烈日炎炎,但走在临安市锦北街道泥川村却凉爽怡人。“怡人”不仅源于洁净的村庄、清澈的池塘和明媚的山峦交织出的视觉感受,更因为文明新风的荡漾。
  每天一早,泥川村保洁员倪小芬就会挥着笤帚,推着保洁车,从村东头沿着自己的责任区向西进发。一路上,她还要不时进入村民家,收集各家垃圾,并集中倾倒到村里的八个垃圾收集点,与她一起早起忙碌的还有同村另外两个保洁员。
  每隔三天,三个保洁员还会招呼同村另外两个“同事”分赴八个垃圾收集点。五个人合力着手同一件事——第一轮垃圾分类。经他们的手,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被挑拣出来,这些废品攒集一段时间统一卖给废品商,所得可归各自所有。
  首轮分类过后,八个收集点的垃圾被清运车集中运至村口的太阳能垃圾减量站进行减量化处理。送入垃圾减量站前,清运工还要对垃圾进行第二轮分类。有危害性的、不能酵解的垃圾被挑拣出来。
  所谓太阳能减量站,实际上是一座玻璃屋顶的密闭小屋。玻璃顶棚自然采光收集太阳能,在密闭的空间里将垃圾加热,使之加速发酵腐烂。发酵产生的渗滤液集中到收集池中,用泵抽回喷洒到处理站里的垃圾上,用来加湿垃圾,促进腐败。处理后的垃圾体积可缩小七至九成,经高温消毒的垃圾,还可做有机肥使用,从而基本实现了垃圾就地处理。
  泥川村的垃圾减量化处理实际上有三道“筛子”。除了“两轮分类”,最初的分类在各家各户。2012年,泥川村启动了垃圾分类进家庭活动,村里给全村130户村民每家各配备了两只垃圾桶,分别投放可酵解和不可酵解的垃圾。并向各家各户发放宣传单,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
  考虑到村民的文明程度和分类意识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村里专门指派五个人负责垃圾的后“两轮分类”,确保减量化处理的安全、有效。为激发积极性,除了废品出售所得归各人所有,村里还给五人发工资。郑校林感慨,垃圾没有分类前,天天都要出钱叫车把垃圾往镇里运,搞了分类后,村民回收利用的意识明显提高,垃圾产生量比往年少了近一半。
  郑校林透露,为进一步激发村民回收利用的积极性,村里正在考虑以比废品收购商更高的价格到各家上门开展废品回收服务。“与包车请人进村清运垃圾相比,花这点钱只是小钱而已。”郑校林算的是大账。管光前 张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