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蔡希师
27岁的严晓露本是个生活惬意的“粮二代”,其父亲严柏清是兰溪市有名的种粮大户,连续两年被评为市优秀种粮大户并获一等奖。他自己则在嘉兴一家外贸公司任职,“白领”生活过得蛮舒坦。但去年家里的一场变故,却让严晓露这位“粮二代”成了“难二代”。因为劳累,父亲突发脑溢血病倒,妈妈身体不好,唯一的姐姐又外嫁他乡,父亲承包的700多亩粮田就成了没人看管的“孩子”。于是,严晓露责无旁贷地回到兰溪,接过父亲的种粮“接力棒”。“过去在农忙时节也帮着父亲干些农活,但没有管理过这么大面积的粮田,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本以为种粮是件简单的事,但随着春耕生产的开始,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严晓露的面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资金流转困难,二是农业技术不精。”最近,焦头烂额的严晓露疲惫地告诉记者。“家里向兰溪市农村合作银行和亲戚各借了100万元,一年付利息就要15万余元。”严晓露告诉记者,父亲生病后家里共支付了14万元的治疗费用,现在每个月还需要3000元的康复资金,资金流转已经非常困难。“种地收入加上各项补贴,一年不过20万元,偿还利息后所剩不多。”严晓露苦笑着说。
由于对农业生产技术不熟悉,严晓露的用工成本也明显比其他农户高。据了解,严晓露家中雇的4名帮工一年费用要支出近10万元,占了总成本的六分之一。可充足的人工并未带来应有的效率。同行的兰溪市上华街道农技推广站站长毛协勤告诉记者,当地另一位种粮大户的承包地只比严家少100亩,雇用的帮工却比严家少了一半。“因为对田间工作不熟悉,所以安排工作缺乏计划性,效率很低。”严晓露说,效率要比其父亲管理时低30%。
严晓露还坦承,自己遇到突发状况时的应变和处置能力也跟不上。他告诉记者,今年5月遇到连续几天晴暖天气,需要及时给育秧棚中的秧苗通风降温,以免秧苗被晒伤,经验丰富的农民都会在早上揭膜透气以控制棚内温度。尽管当地农技人员几次提醒他,但由于他一时大意,到中午时才去把膜揭开。结果,正午的高温使得棚内大片机插秧苗晒伤晒死,今年的早稻种植只能用直播的方式完成。
严晓露的困境引起了兰溪市农业局的重视,局领导多次去他家了解情况,有关技术人员也常去田间地头,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从水稻品种选择、育秧插秧,到田间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手把手地教。记者还了解到,除了继续落实好各项政策和提供生产技术帮助外,当地还将为严晓露提供财务管理方面的指导。兰溪市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点领导小组也将根据相关规定,为其落实贷款贴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