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要和大家一起富

  □本报记者 金国栋
  前些天,桐乡市龙翔街道的农民一直在谈论着一件喜事:“老张被评为省里的劳模了,还受到省委书记的接见。”他们口中的老张,就是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永根。20多年来,在张永根的带领下,董家村以及周边的农民从茭白田里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目前,“董家”茭白的种植面积已达1.35万亩,从2001到2013年,茭白产业累计为农民创收8.2亿元。去年,产值近1.2亿元,带给农民的纯收入6000多万元,惠及4000多农户。
  近日,记者在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见到了张永根,和他聊起了那些年、那些事。
  在龙翔一带,很多人都说张永根有点“傻”,“要是他自己种茭白搞经营,早成大老板了”。张永根却不这么认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都是苦过来的,要和大家一起富。”
  1987年年初,张永根得知余杭县(现为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农民种茭白致富的消息。想到村里有很多烂水田,便萌生了引种茭白的想法。他从余杭买来了“梭子茭”的苗,种在自家0.4亩责任田里。不到半亩田的茭白,当年就给他带来了1000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张永根“种茭白发了财”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向他讨教。凭着“要和大家一起富”的念头,张永根不但把自家的种苗以成本价供给大家,还当起了义务技术员。
  2003年,为组织村民抱团发展茭白生产,张永根牵头建立了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在原先已注册“董家”品牌的基础上,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档案记录、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包装销售。如今,合作社社员增加到163人,茭白种植面积6000多亩。
  董家村的高泉说起张永根显得特别激动:“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家现在的生活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呢!”高泉家由于多种原因,生活贫困。2008年,张永根多次上门动员老高种植茭白,还免费提供了价值1500多元的种苗,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如今,老高家的破平房已变成了小洋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带领大家一起富,张永根重现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村民种茭白的效益。
  “1998年,台州黄岩一带的农民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生产的茭白不仅可以提早上市,价格也翻了一番。我听后就动心了。”张永根说。当年,他在自己田里试着搞大棚栽培,产量却不如露天种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第二年,经当地农技部门牵线搭桥,他到黄岩参观学习大棚茭白栽培技术。下半年,又在自家田里捣鼓开了,搭起了2.4亩6米高的大棚,这一次,他成功了。之后的几年里,由于茭白上市期提早了,亩产值增加了1000元左右。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其他村民也转向大棚栽培,全街道大棚面积扩大到2400余亩。
  张永根告诉记者,“董家”茭白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等问题,特别是秋茭白上市时,常常与市场上的其他单季茭白“撞车”。“品种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2003年,张永根和大专院校联姻,引进新品种。“上市时间拉开了,农民的利益就有了保障。”
(上接第1版)
  张永根并不满足于品种的引进,更衷情于新品种的培育。为此,从2006年开始,他和当地的农技人员一起潜心选育新品种。2007年下半年,当他们剥开一棵约250克重的茭白时,兴奋极了。张永根赶紧给市里的农技专家沈学根打电话:“沈师傅,我们弄出一个新品种,产量很高,你赶紧过来看看!”
  后来,这个新品种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
  “老张真行啊,这个新品种11月初上市,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下半年优势明显。”沈学根说,现在农民都采用几个茭白品种搭配种植,早熟、中熟、晚熟茭白陆续上市,上市时间从原来的20天拉长到了两个月,既增加了收入,也解决了集中上市时劳力紧张的问题。
  “种出好的茭白,还得去开拓市场。”从种茭白开始,张永根就重视市场的开拓。经过多年的积累,如今的“董家”茭白有完整的供应链、良好的市场口碑。
  为适应面积迅速扩大的新形势,在他的带领下,基地内先后建起了7500吨库容的茭白冷藏库,正是有了冷藏库的调节作用,使得茭白旺季不滞销,价格有保证,缓解了销售压力,保护了茭农利益。
  这些日子正是茭白上市旺季,记者看到,10多辆货车排队等着装货,有的采购商还主动到田间坐等茭白。嘉兴、上海、无锡、苏州等大中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有了“董家”茭白长期稳定的销售网点。
  “我做的所有事情只是想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好一点。”面对人们的称赞,淳朴憨厚的张永根谦虚地说。由于张永根在茭白产业发展上作出了贡献,他先后被评为桐乡市、嘉兴市、浙江省劳动模范和桐乡市、嘉兴市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嘉兴市十佳农村实用人才”、嘉兴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称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