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我们以前每年收粮需要贷款1000万元以上,去年试行‘粮食银行’后,贷款减少了100多万元,今年有望减少500万元。”开化“粮食银行”发起人、浙江中兴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忠兴说,尝到“粮食银行”给企业带来的甜头后,他们就把省下来的费用、增加的效益,让利于农民: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农民存进来的稻谷折算成金额后,每年还能获得每50公斤稻谷6元的利息。
叶忠兴所说的“粮食银行”,已开办一年多。农民将稻谷和油料作物存入“粮食银行”,然后拿到存折,凭存折提取米、面、油及现金。截至2013年底,开化“粮食银行”已建立收储兑换网点27个,发展储户近500户,储粮600余吨。
叶忠兴说,作为粮食加工企业,收购、销售和资金是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粮食收购季节性强、时间集中,短期内需要大量的资金,贷款不仅难,还增加了收购成本。仅企业所需的1000万元银行贷款按6%的年息算,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而大米加工销售的利润很薄,每斤也就赚几分钱。开设“粮食银行”,农户直接将粮食存进来,降低了收购成本,农户提取的是米、油,减轻了销售压力。
“粮食银行”受到种粮大户的欢迎。开化县音坑乡青山头村种粮大户郑承友去年存入稻谷17吨。“34亩地减去搬运及晒干的雇工,一季稻谷能够省下三四千元。”郑承友说,有了“粮食银行”这一后盾,今年他又在外村租了10亩地种粮。
开化“粮食银行”的经营模式,受到周边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的青睐。“准备这个月就把‘粮食银行’搞起来,我觉得这个模式在常山完全行得通。”常山县金仙农场场长陈清明说,“我在常山流转了1400亩土地,每年租金要50多万元,如果用粮食抵部分土地租金,那么,就能减少贷款,节省贷款的利息。”和陈清明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龙游红专种粮合作社社长董红专。目前,他已经就“粮食银行”的开办和龙游县姜家镇渡头村和上塘村农户有了初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