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畜牧兽医

狐尾藻吸污治水新路径

  □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嘉兴市新丰镇金章村杨家浜一个普通的小河浜被拦河栅分隔成数段,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似乎长满了野草,但拨开草却是清冽的河水。“这些草就是狐尾藻,正是这一簇簇针叶状的狐尾藻,让原本发黑的河浜变得清澈起来了。”家住附近的村民徐金甫对此感受颇深,河浜周围有不少养猪户,前几年河浜发黑,到了夏天还发臭,自从种上狐尾藻后,水质逐渐好起来了,几乎没闻到臭味。
  这是我省实验狐尾藻治理养殖场污水的一个缩影。近日,省畜牧总站组织技术人员分赴嘉兴市五丰牧业有限公司、上虞市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狐尾藻生物治污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组对狐尾藻的治污效果给予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据介绍,狐尾藻为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属多年生沉水植物,又称绿狐尾藻、绿羽毛狐尾藻等。根状茎发达,在超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良好,具无限生长特性。因此,狐尾藻不仅具有很好的水体净化能力,而且具有饲料资源开发前景,全草可用于牲畜的青绿饲料。
  有研究表明,狐尾藻根、茎、叶可以较快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还能吸收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它对受污染的水体(含底泥)中氮、磷去除效率达到90%以上,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总氮、磷以及COD浓度等均呈负指数形式衰退,被誉为“水净化精灵”。
  据嘉兴市五丰牧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猪场占地120多亩,年出栏生猪7500头。养殖废水经固液分离初步处理后,废水经沼气池发酵,沼液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引入由稻草组成的生物质池,生物质池消纳后流出的水,再流入牧场30亩的狐尾藻田(作为生态湿地),经狐尾藻净化处理的水,实现达标排放,日处理污水30吨。浙江大学相关研究人员跟踪监测表明,生物质池流出的养殖污水COD、氨氮、总磷高达10000、2000、200毫克/升,经狐尾藻处理后,降至100、20、2毫克/升以下。
  上虞富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试验情况也非常好。该公司占地600多亩,年出栏生猪10万头,是绍兴市规模最大的养猪企业。养殖废水经固液分离初步处理后,废水经沼气池发酵,沼液引入由稻草组成的3个生物质池,经生物质池消纳流出的水,再流入4个狐尾藻池(作为生态湿地),经狐尾藻净化处理的水,实行纳管达标排放,日处理污水500吨。浙江大学相关研究人员跟踪监测表明,生物质池流出的养殖污水COD、氨氮、总磷达4400、800、80毫克/升,经狐尾藻多级处理后,降至70、1.4、5.0毫克/升以下。该项目投资500万元,生态湿地150亩,治理成本2.6元/吨左右,约是物(理)化(学)治理成本的1/25。
  省畜牧总站站长何世山告诉记者,总的来看,狐尾藻治理养殖场废水具有成本低、管理方便和治理效率高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但在试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狐尾藻的生长季节性强,6-8月最为旺盛,冬天水上部分会枯死,存在一个空档期,易造成养殖废水超标排放;而狐尾藻作为生态湿地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种植面积,才能消纳和净化废水,一些规模养殖场没有相应的配套湿地;狐尾藻生长旺季产量很高,不及时收割就会烂在水池中,仍然污染环境,收割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力,用作青绿饲料还要防治寄生虫危害。
  何世山建议,首先要开展狐尾藻治理养殖场废水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通过对养殖废水前期处理、狐尾藻冬季生长及狐尾藻废水COD、氮、磷消纳规律等关键技术研究,特别是通过建设塑料大棚、供应热量等越冬设施和技术,让狐尾藻在低温期间能持续发挥治理作用,突破养殖场废水处理的技术瓶颈;其次,要通过对狐尾藻种植成本、管理要求、持续种植效果等进行多个养殖场的综合评价,为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再次,通过对狐尾藻营养成分、适口性、重金属残留、干物质含量、青贮加工等进行研究,实现狐尾藻青绿饲料综合利用;最后,在有条件的养猪场、奶牛场和规模水禽场推广应用。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程、治理模式,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点带面、推广示范,实现养殖场废水生态化治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