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欣赏的帝国能吏
徐继畬,号松龛,山西五台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岁中举,31岁朝考第一,中进士,入翰林,仕途顺利,深得道光皇帝常识。
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畬被派往福建海防前线,兼署汀漳龙道台。他著的《禁鸦片论》,详细论述了鸦片之害与禁治之方。他主张既要严禁鸦片贸易,又使殖民主义者找不到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在国力十分虚弱,武装抵抗外国侵略完全没有取胜把握的情况下,这种意见不失为另一种明智之举。但徐继畬的建议,并没有受到清廷的重视。
英国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后,一贯慎言战争、不主张“轻启战端”的徐继畬,立即挺身国难,身先士卒,坚决抵抗。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英国军舰驶入穿山洋,福建边疆骚动,厦门告急。徐继畬沉着备战,亲自调集民兵,采集大木排,沿江钉立排桩,堵塞港口,指挥军民同仇敌忾,扼险固守。
第二年(1841年)七月,英军攻占厦门。徐继畬督兵昼夜防守与厦门一水相望的漳州,誓与城池共存亡。八月,浙江定海、镇海等地接连失守。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惨败告终。徐继畬开始认真总结反思,试图为重病的帝国开出一剂良方。他意识到,大清朝再也不能自欺欺人、闭目塞听了。要避免再次挨打,就要冲破藩篱,真实地了解外部的世界。
鸦片战争结束后,徐继畬接连升职。出任福建布政使时,道光帝召见徐继畬,命他办理厦门、福州两口的通商事务。
“千夫所指”的思想先驱
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徐继畬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披阅旧籍,推敲考订”,创作《瀛环志略》一书。
徐继畬不懂外语,没有受过历史著述的规范训练,但他的著述方法比林则徐和魏源都要脚踏实地。有位英国人士说徐继畬“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他对西方地理政治的熟悉程度,简直令人吃惊”。他广泛接触英、美等国的传教士、领事馆人员和商人,如饥似渴地探求域外知识,思考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原因。
道光二十三年末,徐继畬在厦门认识了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他就是美国传教士雅裨理,徐继畬称他为“西国多闻之士”。此人是徐继畬一生洞识西方世界的关键人物。
雅裨理为徐继畬提供了珍贵的世界地理、历史和政治知识,在客观上促成了《瀛环志略》这部中国人研究和探索域外史地名著的诞生。西方人认为,这部著作是中国人“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的一步”。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宣言书,《瀛环志略》具备鲜明的觅新知于域外的理性精神,徐继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尽可能准确、详细地向国人介绍外部世界的情况,使此书以高出同辈之上的独特见识,而大大区别于其他同类著述,堪称“开眼看世界”思潮中独特的文化标本。
如果说徐继畬以广博的见识为中国人打开一扇窗户已属不易的话,那么他能超越自己的封建官僚阶级,站在人类共同文明的立场启蒙国人,则成为真正的思想家与卫道者的根本分水岭了。最耐人寻味的是,对于美国的立国历史、政治制度,徐继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关注。
在当时大清朝专制的统治下,徐继畬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与推崇,后果可想而知。《瀛环志略》在中国一经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士大夫们开始强烈攻击徐继畬,痛骂他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影射抨击天朝制度,就连思想开放、曾称赞徐继畬为“天下奇才”的曾国藩,也脸色大变,声讨“徐松龛中丞著书,颇张大英夷”。
然而谁也想不到,在山雨欲来的氛围中,最终将徐继畬推入绝境的,竟然是同为“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
林则徐眼中的“卖国者”
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登基。五月,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和一名医生通过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租赁了城内神光寺的房间,租期为六个月。由于不熟悉两国条约的有关规定,福建福州侯官县令在租约上盖了章。按照中英南京条约的有关规定,英国人是不允许住入城内的。徐继畬得知此事后,命令侯官县令向英国人说明自己的错误,并提出照会要求其搬出城外。而英国驻福州代领事金执尔却认为这是已得到中国官方认可的事,要等香港总督批复后再搬。
此事引起了回乡养病的前任云贵总督林则徐的不满。林则徐组织部分士绅书写公开信质问侯官县令,斥责他在租赁合同上准盖县衙印章是“投降”“卖国”。县令不服,林则徐随即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畬,要求效法广州,将这两个英国人从神光寺驱逐出去。
徐继畬开始答应“调查”,但未完全按士绅意见办理,而是主张从缓设法,避免激起事端。同时,他采取“藉民拒夷”的策略,暗中布置福州百姓不给英人修理房屋,不去求医,给英国人施加压力,不露痕迹地逼其早日搬出。
林则徐闻讯十分气愤,认为徐继畬的做法太过软弱。他再次上书,一连串提出十二个问题,表明不惜为驱逐两名英国人而引发一场大战。
徐继畬的上司、闽浙总督刘韵珂知道事情的经过后,也赞成徐继畬的做法。林则徐认为他们是害怕英国人,敷衍塞责。
此时福州城传出种种谣言,说夷人在往城里运枪炮,将要占领福州城,并破坏了中国的大炮。虽然徐继畬经过调查,证实纯系谣传,但林则徐仍然感到事情严重,发动朝内福建籍官员给咸丰皇帝上奏,弹劾刘、徐二人庇护下属,强迫百姓服从夷人。
弹劾奏文雪片般飞向紫禁城。奏文列举的罪名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咸丰非常愤怒,对刘、徐进行了指责,下诏要求迅速处理此事。他撤了徐继畬的巡抚职务,并由二品降为四品。
此后,明知徐继畬遭受了冤屈,咸丰仍漠然置之。清廷不但不为徐继畬平反,还在其遭撤职十三年之后,又找到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罢了徐继畬的全部官职。
被美国人赞为“东方伽利略”
徐继畬后半生连遭厄运,被罢官的真正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他撰著的《瀛环志略》一书。
书中诸多精彩之论,不但未得到清廷上层的肯定和支持,相反却招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回归故里后,徐继畬已心如止水,准备在家乡终老残生。想不到就在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无意中听到徐继畬的事迹后,被深深震动了。
当时,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引起全国注意的重要评论。此文论述一位清朝官员因研究科学被撤职,并遭到皇帝放逐,长达18年。其科研成果是一部世界地志专著,名为《瀛环志略》。美国人盛赞徐继畬为“东方伽利略”。
徐继畬被美国人熟知后,他的仕途也突然时来运转。
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王朝终于感到不明白外部世界的种种苦处。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同治四年(1865年),最早熟悉“夷情夷务”的徐继畬又被朝廷想起,两宫皇太后命其入京,担任通商衙门行走(相当于外贸部长),徐继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主管对外通商的官员。《瀛环志略》也由总理衙门于1866年重新刊行,成为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的“标准本”,此时距此书初刻,已近二十年矣。同治六年(1867年),徐继畬又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总理同文馆事务大臣,即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首任校长,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开创者。
1869年,徐氏告老还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家中病逝。
(摘自《同舟共进》王龙/文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