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焦裕禄从“榜样”到“精神”的升华

  在对焦裕禄的称呼上,经历了从“县委书记的榜样”到“焦裕禄精神”的变迁。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部分焦裕禄档案展示了焦裕禄不平凡的一生。
  谁最先发现了焦裕禄
  1964年5月14日9时45分,焦裕禄因病逝世,时年42岁。
  1964年5月下旬,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县召开全省沙区造林会议,按照会议议程,4位沙区造林先进的县长作大会发言。第二位发言的是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钦礼,他代表兰考县作了典型发言。张钦礼介绍了兰考县的造林情况、成绩和经验,还介绍了已故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县除“三害”(风沙、盐碱、内涝)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感人事迹。当张钦礼介绍到焦裕禄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时,张钦礼已是泣不成声。会场上,不少同志都流下了眼泪。
  会议原本规定,典型发言每人一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当时主持会议的河南省副省长王维群非常感动,他站起来说:“讲,不受时间限制。”就这样,张钦礼讲了两个半小时,全场泣不成声。会议结束时,王维群宣布:“转变会议主题,下午全体讨论焦裕禄事迹。”当时参加会议的新华社河南分社的记者及时向分社领导作了汇报。
  全省沙区造林会议不久,河南省委就作出决定,向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学习,这便是发现焦裕禄典型最原始的过程。
  1964年11月24日中共封丘县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向焦裕禄同志学习运动的通知》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官方文件,从这份文件中可以印证河南省委当时确实做出了向焦裕禄学习的安排。
  谁最先报道了焦裕禄
  1964年9月,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张应先、鲁保国、逯祖毅一起赴兰考采访。在兰考县的半个月里,他们常常被焦裕禄的事迹所感动,写成长篇报道后,引起新华社领导的重视。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了2100字的通讯,肩题是:“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主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副题是:“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这就是最先报道焦裕禄的文章。
  1964年11月22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1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的通讯,并配发社论《学习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的这篇报道发出后,在全国,特别是在河南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宣传学习活动随之广泛开展。当时,《河南日报》还专门开辟了《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精神》专栏,每周刊出一次,先后刊登了十几期。
  1965年秋,新华社河南分社的周原按照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的要求到豫东灾区寻找采访线索。周原在兰考了解焦裕禄事迹后返回郑州,穆青听了周原汇报,了解到《人民日报》已经发表过关于焦裕禄的人物通讯,《河南日报》还进行了转载、配发了社论时,穆青决定重新采访,重新再写。初稿12000字是由周原完成的,穆青带着这份初稿回到北京。第七稿改好通过后,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又到兰考进行核对,并一再要求“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而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稿子,最后是由当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彭真拍板才发表的!
  焦裕禄精神如何升华
  宣传学习焦裕禄事迹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榜样”到“精神”是一个渐变的自然过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从最初的“榜样”、“毛主席的好学生”为主,即便有“精神”二字,也冠以“革命精神”。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以“精神”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精神”逐步取代“榜样”,“焦裕禄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对焦裕禄的共同认知。
  1990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对焦裕禄题词“让焦裕禄精神更加弘扬光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焦裕禄精神”已不陌生。1991年6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专门为焦裕禄纪念馆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4年5月14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受江泽民委托,参加焦裕禄逝世3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次大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新时期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要求做到“四个应该”。如果说之前讲“焦裕禄精神”是学者民间的自发行为,那么胡锦涛这次讲话中倡导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官方正式的自觉行为。这应该是“焦裕禄精神”真正全面叫响的时候。
(摘自《北京青年报》 杨宝章/文 2014年4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