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慧玲 通讯员 沈雁
本报讯 浙江自3月起在全省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设立公司的门槛和创业成本,工商登记注册进一步便利化。记者从省工商局了解到,新政引发了创业潮,据统计,3月份全省各级工商机关共登记市场主体7.4万户,同比增幅达到了25.4%。
浙江此次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企业年检改为年报等方面。新政切实推进了工商登记的便利化,取消一般公司设立的验资环节,设立周期明显缩短,使创业者办照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月份新设立的2万家有限责任公司,可为创业者节约验资费用约5000余万元。取消注册资本最低3万元的准入门槛后,3月份新登记3万元以下私营公司制企业1411户,一批创业意愿强烈但又无资金积累的创业者,包括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梦想。
需要注意的是,“零首付不等于零责任”,准入放宽了,企业法人的责任并没有减轻。省工商局局长裘东耀介绍,在新政实施中出现有的投资者责任意识欠缺,对改革理解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他指出,注册资金认缴不等于不缴,只是国家考虑到创业初期可以暂时缓缴,但必须承诺注册资金实缴到位的年限。“零首付”办公司并非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认缴制没有改变《公司法》关于“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承担责任”的相关规定,公司股东要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同时要求严格强化市场主体责任。所以,公司股东在认缴出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投资经营能力,不可盲目求大。公司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另外,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制,对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银行、证券、期货等27类行业依旧实行实缴登记制。
裘东耀特别强调,准入放宽了、年检取消了,工商监管不会放松只会更严。“宽进严管”是这次工商新政策的一个总原则。今后,行政执法机关将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商品与服务质量监测,从重打击“假、冒、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法企业。严格审查企业年报,对于不报或弄虚作假的企业,将纳入“经营异常名录”重点监管。同时,新政规定将全面实施全国统一联网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失信企业将被纳入“黑名单”,“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促进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