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见习记者 蔡希师 文/摄
本报讯 眼下正是地产大棚番茄收获上市的季节,大棚里一个个长势喜人的番茄,让不少农民乐开了花。4月5日,记者在苍南县灵溪镇新态蔬菜专业合作社看到,番茄植株上已挂满果子,社员们正在采摘、精选和包装。“今年的番茄价格比往年高了不少!”种植户周强林谈起今年的收成笑得合不拢嘴:“又是一个丰收年!”
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广种薄收——这是苍南农业曾给人留下的印象。但如今,一条具有苍南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新路子已然形成,其中以“大棚蔬菜-水稻”为代表的水旱轮作模式,更是获得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些轮作模式不仅使大棚设施、土壤肥力和光温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有效克服了番茄等作物的连作障碍问题。截至目前,苍南县已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73万亩,设施农业总产值达6.5亿元。
苍南县直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直升早在1996年就开始种植番茄。起初他种植的番茄个体大、外形靓、品质好,经常被小贩们抢着收购,可到了后来,番茄个头越来越小、病害越来越重。最初朱直升还以为是番茄苗的问题,后经专家现场会诊,才知道原来是长期种植单一旱作作物,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低下。2012年,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朱直升开始实施番茄与晚稻的轮作。
每年6月份番茄采收完后,朱直升就在地里种一季晚稻。经过与晚稻轮作,番茄长得特别好,病害相对较轻;晚稻长势也不错,植株高而粗壮,穗大粒多。“因为我家的水稻在生长期不施用任何化肥,纯粹靠种植番茄的富余肥力满足生长需要,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所以村里总是最先卖掉的,而且价格也比别人高。”朱直升告诉记者,去年在种过番茄的田里种植晚稻,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听着朱直升的介绍,苍南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林辉在一旁也忍不住感叹:“农民实行‘番茄-晚稻’轮作可谓一举三得。一是充分利用冬闲地种植番茄,提高了收入;二是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增产;三是确保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林辉介绍,番茄一般于9月下旬播种育苗,10月中旬假植,11月上中旬定植,次年2月下旬至6月中旬收获;晚稻于6月中旬播种,7月中旬移栽,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两种作物的时间结合得相当好。而说起“番茄-晚稻”轮作的经济效益,林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轮作模式平均亩产番茄6000公斤,产值1.1万元;平均亩产晚稻550公斤,产值1100元。两熟合计亩产值1.2万元,扣除各项生产成本,亩纯收入达7000多元。
(“大棚番茄-单季稻”轮作模式技术介绍详见本报4月1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