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生态循环圈、智能化灌溉系统……

“放心菜”是如何长成的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文/摄
  本报讯 4月14日,浦江县新绿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内,来自周边畜禽场的有机肥正卸进储肥池,与此同时,基地里蔬菜残叶也在集中处理发酵成有机肥。基地主人王东升说,正是这“两肥”,让基地的菜真正成了“放心菜”。
  2012年,王东升投资400余万元,在浦江县浦南街道朱云村流转了264亩土地,创办了浦江县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王东升的带领下,记者近日走进了他的设施蔬菜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钢管蔬菜大棚整齐划一,太阳能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风机、智能滴灌系统等生产设施一应俱全,工人们正在采摘一个个硕大的松花菜。
  基地的高标准建设,与王东升此前的经历不无关系。“我之前一直是经商办厂的,开始搞农业后,无论是规划,还是产品引进,都在前期做足了准备。因为有管理企业的经验,我第一抓环保无公害,第二抓科技化种植企业化管理,所以对蔬菜基地的要求较高。”目前,基地内种植的松花菜、西兰花、水果甜瓜等特色蔬菜,都是王东升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
  王东升告诉记者,他取名“新绿”的意思就是要让百姓吃到新鲜绿色环保的蔬菜。基地里施用的是畜禽养殖场的有机肥,农药是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就连基地里蔬菜收获后的下脚料也集中处理发酵成有机肥,确保基地蔬菜成为“放心菜”。
  同时,新绿蔬菜基地全面应用智能化灌溉系统,既可实现水肥和农药的分管喷洒,又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水资源。王东升介绍,只要操作者事先设定好数值,每当棚内环境数据超出范围值,报警系统就会提醒,即使操作者出差在外,只需通过一台安装有系统软件的智能手机,就能对设备实施远程控制。千里之外就能控制农田温湿度;轻点鼠标,系统就能自动进行肥水灌溉……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及人工智能方法,实现灌溉由人为设定向以作物需水规律为依据的转变。
  “无公害蔬菜因品质安全标准较高,市场价格比一般蔬菜高。基地至今已经给我带来70多万元的收入。现在,基地是浦江县保障型蔬菜基地,是中央财政扶持的‘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王东升对未来充满信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