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琳/文 俞圣威/摄
久闻兰溪市推广的棉花套种荷兰豆模式效益不错,种棉农民纷纷应用这种套种模式,日前,记者慕名前往兰溪实地采访。在该市女埠街道一块棉田旁,记者遇到了棉农唐志松,他正在棉田里侍弄荷兰豆。记者便与这位老农聊起套种模式。
记者:现在这时节,田里的棉杆怎么还没拔掉?棉杆旁种的是什么呀?
唐志松:种的是荷兰豆,棉杆不好拔的,它将来要当荷兰豆的棚架,这样豆子才能长得多。
记者:哦,难怪豆花开得这么猛。你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套种的?
唐志松:有两三年了。街道农技站来办培训班,我去听过课,说是冬季可多种一茬。看到隔壁村里的农户这样种效益蛮好,想想田里的收入总能增加些,就开始跟着这样种。现在一年种两茬:4月下旬播种棉花,5月中下旬移栽到田里,9月至12月采收籽棉;11月上旬,大部分籽棉采摘了,就在棉田里播种荷兰豆,第二年4月中下旬采摘鲜豆荚,之后再种棉花。
记者:今年你套种了几亩荷兰豆?效益与套种前比怎么样?
唐志松:我一共包了5亩地,全部套种了。算效益,那是不好比的。过去只种一季棉花,一亩棉田能产籽棉600公斤左右,棉花行情还算好的时候,每公斤籽棉也只能卖六七元,一亩收入3500-4000元,5亩地最多也只有2万元毛收入。套种荷兰豆后,收入明显增加了。像今年的豆子长势,一亩地估计能收荷兰豆750公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错,荷兰豆能卖到11元一公斤,这样一算,亩收入至少增加7000元。去年卖荷兰豆和棉花的收入超过了5万元。
记者:收入增加了,成本有没有增加?
唐志松: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过去单种棉花的话,收完籽棉,还得花人工拔棉杆,棉花移栽前还得用不少肥。现在套种后,棉杆当支架,省下了给荷兰豆搭架的成本,等到荷兰豆采收结束后,将豆秆翻耕作基肥,再将棉杆拔出,这时候拔棉杆容易多了,花工也少了。
后记
记者从兰溪市农业局了解到,现在兰溪应用棉田套种荷兰豆模式的农户越来越多,2013年,仅女埠街道棉花套种荷兰豆的面积就有5000亩。兰溪市农业局局长严秋林给记者报了这样一组数字:兰溪是全省主要的产棉县之一,年播种面积超过8万亩,占全省面积的30%左右。今年推广应用这一模式的棉田已达7000余亩。如果有三分之一的棉田推广应用这种模式,就相当于至少扩种了2万多亩旱粮。或许这也是破解粮经争地的一种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