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省部级示范区成农机化发展样板

我省整体推进农机化事业向集约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李鹏
  本报讯 记者从4月1日在桐乡召开的全省农机化示范区现场会上获悉,我省已建有15个省部级农机化示范区、150个省级农机化示范乡镇和950余个农机化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区、示范乡镇和基地推动我省农机化事业实现了从粗放分散式向集约化区域化整体推进的转变。
  据了解,2007年农业部开始建设全国首批农机化示范区,我省余姚、诸暨、义乌和台州市路桥等四地成功入围;2009年,我省启动省级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先后有11个县(市、区)被列入创建范围。各地积极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整体推进等方面大胆探索,顺利推进了示范区建设,为全省农机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省农机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示范区的农机化发展水平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具体来说,就是要建成“四个典范”: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具有较强依法行政能力的农机化管理典范;技术先进、装备合理、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农机化科技创新典范;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典范;农机安全监督、教育培训、维修管理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典范。
  这位负责人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示范区建设要结合农业“两区”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见效;要结合农机结构优化调整,提升农业全产业机械化水平;要结合农业全产业发展,推进农机农(牧)艺融合;要结合全产业链模式,提升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要结合平安农机建设,实现农机化工作齐头并进,把示范区建成创新基地、示范样板和发展尖兵,推进我省农机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