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乡村的土货没有销路?“搭”上电商快车,在家点点鼠标,轻轻松松就能把特色农产品资源“变现”。春节过后,松阳县板桥乡下仓村网店店主陈建梁一直没歇着,每天忙着寻觅村里的时令乡村土货,线上将产品图片上架、接单,线下安排收货、发货。
“原本只想试一试,没想到通过网络,真把村里的土特产销到了全国各地。”陈建梁坐在电脑前喜滋滋地说,这不,刚把假期里积压的订单发完,网店又接了不少订购春笋的单子。陈建梁打开网店后台,按照统计数据算了笔账,开店才半年多,盈利已两万有余。大山里的绿色农产品“土”得生态、“土”得够味,成功“俘获”了买家们的芳心,后台数据显示回头客比率成倍增长,还有不少买家预定了一个月后的时令土特产。
板桥乡下仓村距县城40多公里,山美田肥,自然环境良好,但因交通不便,村里经济相对落后。去年8月,原本在无锡工作的陈建梁决定回家乡发展,正愁找不到好的创业项目,当看到村里无污染、高品质的农产品时,他突然有了想法:不如把乡村土货放到“网”上卖。“家门口就是农田,茶叶、青菜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村里其他农户也种了很多农产品,不都是极好的货源吗?”说干就干,陈建梁很快开出了板桥乡下仓村的第一家网店。他给网店取名“老陈家土特产”,主打销售从村里搜罗的各色农产品,芋头、生姜、青菜、茶籽油……“零”基础的陈建梁摸索着给产品拍照、添加文字描述,按季节放上时令的农产品,居然很快就有了不错的销路。周围的村民们作为供货商,也尝到了电子商务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小陈的网店生意红火,经常来收购我做的生粉、菜干,让我在家都有钱赚!”78岁的林根娣乐呵呵地说。早年她家里遭了火灾,经济窘迫,每个月靠着低保户的150元钱度日。自从成了陈建梁的供货商后,老太太把吃不完的自家农产品卖掉,经济条件改善了不少。在下仓村,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依托着电商渠道,村里的笋干、枣干等都成了买家们眼中的“香饽饽”、村民们的致富“法宝”。“村里的货源不够了,我就去别的村找,象溪镇的靖居村、坑里村的许多农户都是我店里番薯粉的固定供货商。”陈建梁打开账本一合计,他每次的采购量都在250公斤左右,供货的农户们节省了运输上的人力、物力,“乘”着电商快车也增收了一把。王潇磊 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