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种植业

政策优措施实 农民种粮有赚头

  “种粮政策优,措施实,这几年种粮有赚头”,这是绍兴县陶堰镇种粮大户金银燕的切身体会。2009年开始,金银燕从事粮食规模经营,成为种粮大户队伍里的“新兵”,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感召和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土地流转规模连年大幅增加,从2009年的260亩扩大到2013年的3750亩,粮食总产量3450吨,单季平均亩产达460公斤,投售商品粮2600吨,种粮净收入达166.5万元。得益于政策、资金、科技、服务的强力引擎,像金银燕这样的种粮大户在我省快速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走上了科学化、机械化、规模化、社会化的现代种粮之路,种粮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广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新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高效模式,培育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效益,成为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强力推手。2013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在连续三年下降后止跌回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880.61万亩,比上年增加3.28万亩。
政策红利,强化种粮收益预期
“现在政府对粮食生产确实高度重视,种粮扶持政策多、力度大,前所未有。”这是绍兴种粮大户金银燕的切身体会。金银燕自己粗略估算,2013年享受各级补贴加起来有105万元左右。
  近两年来,我省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力度越来越大。2012年,我省落实中央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作良种补贴、省稻麦种植大户直接补贴、省订单早稻奖励、省水稻集中育秧补贴、省水稻机插和统防统治作业补贴以及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各项补贴总额达18亿元多,尤其是我省以种粮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为扶持重点的补贴政策,充分调动了种粮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积极性,种粮农户仅享受省以上补贴每亩就可得到290-400元,强化了种粮收益预期。2013年,我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省财政对粮食生产补贴达7.45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特别是加大了对早稻生产补贴、水稻政策性保险补贴、水稻生态补贴和耕地保护补贴等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建立土地流转种粮补助政策,防止土地流转后“非粮化”,保障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稳定。2014年,进一步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在2013年基础上,出台旱粮生产扶持政策,省级储备粮订单品种增加本省产小麦、晚稻谷并实行订单奖励,进一步完善水稻和大小麦政策性保险政策,开展种粮大户信用贷款贴息试点,扩大耕地保护补偿试点,优先收购本地粮食等,初步测算省财政新增20%以上的粮食生产扶持资金。
项目支撑,强化现代设施装备
  近年来,我省积极争取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提升项目,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载体,加大扶持水稻生产条件、设施装备、机械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金银燕对该项目赞不绝口,认为政府为种粮农户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通过项目实施,金银燕建成育秧温室6600平米,育秧房、烘干房、仓库等生产用房1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紧紧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我省通过改善粮食生产条件、设施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实施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提升项目,重点扶持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据统计,2013年,全年新建水稻育供秧中心125个,新增年育供秧能力42.05万亩,水稻统一育秧面积达210万亩;新建稻谷烘干中心145个,新增服务水稻面积31.5万亩。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465.2万亩,累计认定千亩以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99个,既提升了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又推进了我省水稻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
科技兴粮,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科学种田是种粮致富的基础。金银燕坚持走科技兴粮路子,引进“中嘉早17”、“中早39”、“甬优12”、“甬优8号”等优质高产良种,全面应用早稻-连作晚稻和小麦-单季晚稻复种模式、水稻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良种覆盖率和水稻机械翻耕率、收获率、烘干率达100%,机械插秧率100%,粮食复种指数高达195%,单季平均比当地平均亩产高出60公斤,效益明显提高。近年来,我省在科技兴粮方面成绩显著,通过行政推动、科技合作、上下联动、集成示范、高产创建和高产攻关,加快粮食增产增效模式推广应用,全省各地涌现了一大批超高产攻关田和示范方,省水稻高产吉尼斯纪录屡被刷新,全省水稻单产屡创新高。2013年,全省早稻平均亩产415.33公斤,继2011年位居全国首位后,再次位居全国第一,比全国早稻平均亩产高21.1公斤。
服务高效,发挥种粮规模效应
  近年来,我省十分注重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把推进土地流转、水稻统育统插、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作为粮食稳定增产增效的重要抓手。以扶持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领办的农业服务组织为载体,支持和引导各类农机和植保合作社,为社员和其他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开展代耕、代育、代插、代防、代烘等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成熟,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粮食生产组织化、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程度稳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长,对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全省新增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06家,比上年增加12.7%。全省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作业面积2660余万亩,综合机械率达71.5%;开展水稻统一机插268.3万亩,机插率达21.5%;开展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358万亩,覆盖率达28.4%。
应远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