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比上楼更重要的是农民增收

  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推动城镇化,不能脱离现实,不能着眼于样板工程、房屋建设。不是让农民都住进了社区,农民就变成了市民。“撤村并点”涉及到基层组织转型、集体土地处置、集体资产处理、集体房产和村民住宅处理、农转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保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有没有解决农民上楼后的收入增长问题?
  对于农民来说,上楼以后的生活习惯改变是次要的,城镇生活习惯可以培养,但收入增长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洗脚上楼必然难有好的效果。一些新社区建成多年,可愿意上楼的农民少之又少,形成老村拆不掉、新居无人住的局面,一经调查,十之八九与收入增长机制未解决有关。
  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省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滑县锦和新城,因为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成功使当地农民实现了转型。解决的关键在于将产业集聚区和社会建设相互捆绑,一方面解决农民以往因分散居住而较难实现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多行业、多渠道的就业,使农民纯收入大幅提升。解决了收入增长,也就找到了解决农民洗脚上楼问题的抓手。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让农民搬进城镇社区集中居住,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强制撤村、强制并点,既要尊重农民意愿,也要建立公开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更应帮助农民提升生存与发展技能。不能盲目地为了城镇化而“撤村并点”,不能搞城镇化的形象工程,而忘记城镇化的本质。在多年来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下,服务好农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会动脑筋、让利益、知民情、懂民意。只有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品,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本领,既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又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城镇化才能有的放矢,层层推进,让农民实现幸福转型。
  (摘自《南方日报》 周虎城/文 2014年2月2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