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言论

  学习推广“家庭农场+合作社”新型农业模式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截至去年底,我国农民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了98万家,涉及农户7400万户,占中国总农户约四分之一左右。专家认为,“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中国农业也已具备了学习世界先进模式的基础条件。
  专家说,中国的农业改革正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而荷兰乳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正是做强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做大农工商一体化的农民合作社。
  专家表示,中国的农民合作社发展遇到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三个允许”,允许财政项目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允许财政形成的项目让合作社监管和管护,允许农民在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也就是说,国家已经从政策角度给予了农民合作社巨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破了过去只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提法,提出要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农民合作社,这是一个规模和领域的跨域。尤其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发展起来之后,农民可以以股份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处,农民就成了集体经济的股民,会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空心乡村”靠什么填实
  ——《人民日报》载文说,传统社会里的乡村萧条往往是人口剧增超出耕地容纳上限,剩余劳动力无处安放,社会动荡乃至万户萧疏。而当下的乡村人气寡淡,则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表征: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城镇化吸纳,大批农民聚集到城市,成为支撑发展的强大引擎。
  说这些,并不是要掩盖问题、美化乡村的空心化。城市吸纳劳动力如长鲸吸百川,那么,乡村怎么办?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市场激励,让生产要素和人才下乡,让市场充分发育,让乡村成为广阔的蓝海。
  故乡要想在现代化的基座上继续兴旺,必须解决好两块短板:一是得有“摇钱树”,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得完备。挣得不比城里少多少,生活不比城里差多少,乡亲们何必背井离乡呢?其实,随着地方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已经出现回流迹象了。
  要补短板,得打好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农村建设两张牌。县域经济不妨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以互补性为着力点促发展;乡村可以立足乡村特质这个独特资源,去挖掘、探索市场。独特作物、青山绿水甚至乡韵乡愁,往往蕴藏着发展的机遇,关键在于发现它们的眼光和不避艰苦的努力。
  坐而思,不如起而行。何以解乡村之忧?终归还要靠继续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