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蛇,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害怕。但笔者近日在永康古山镇后塘弄一村看到了人与蛇和谐相处的一幕:一个女人走进写着“眼镜蛇”字样的蛇房,就近打开其中一个蛇池,一条条眼镜蛇瞬时舞动着扁扁的头,嘴里吐着蛇信,貌似一队做好战斗准备的战士。只见有个女人用小手轻轻地抚摸了一条蛇的后部,那条蛇竟乖巧地低下高昂的头,她顺势熟练地抓起了那条蛇。那时蛇池里的蛇头此起彼伏,可愣是没一条来咬她。这个弄蛇的女人是谁呢?她就是永康市灵风蛇业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辞职回家与蛇共舞的吴晓君。
从怕蛇到偷偷试养蛇
吴晓君小时候很怕蛇,一遇到蛇就毛骨悚然,吓得手脚发软。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对蛇食用、药用价值的一些了解,她知道蛇全身都是宝,就决定要设法亲近蛇。为了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她边了解蛇的生活习性,边用仿真蛇训练自己。渐渐地,她爱上了这种小生物,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规模化养蛇,创造财富的同时能随心所欲地与蛇共舞,成为一代女“蛇王”。
怀揣梦想,吴晓君利用假期远赴海南、广西等地考察学习蛇的养殖技术。2010年3月下旬,她暗地里买了30条种蛇进行试养,怕家人反对就寄养在一养蛇的朋友处。在朋友的帮助和指导下,她的蛇经过交配、产卵、孵化,原种蛇产蛋498枚。可到后来,加上种蛇仅存活106条。为什么死亡率那么高?吴晓君开始寻找原因,她发现有的是因交配期公母蛇比例失衡而造成死亡,有的是因不肯进食而亡,也有因得病死亡的。归根结底,要养好蛇,必须掌握一整套适合当地的养殖技术。
不断摸索成为“土专家”
我省没有现成的养殖技术,照搬照抄外地的养蛇技术在我省又行不通,吴晓君只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蛇死亡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陌生环境难开口进食。怎么才能让蛇开口进食呢?除了选择合适的蛇饲料,更重要的是给蛇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经过观察她发现蛇不开口进食、得病等与环境的温度湿度息息相关。于是,她尝试局部控温控湿,尽可能提供适宜蛇生长的环境。但这些说说容易做做难,因为不同种类的蛇要求的温湿度各不相同,就是同一种蛇,在不同季节要求的温湿度也不同,这些经验书本上难以学到,得靠自己一点点摸索积累。
经过不断的摸索,吴晓君学会了给蛇打针,给蛇袪脓消炎,甚至敢操刀解剖病死蛇,了解病因。她还能从蛇轻微的呼吸声中判断出蛇是否得了肺炎,并给它对症下药。为了便于总结,她还为健康蛇、病蛇、死蛇、康复蛇等做了各种相关的文字或视频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蛇的死亡率逐步减少了,吴晓君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养蛇经验。
夫妻同心走上养蛇路
面对实践成果,吴晓君欣喜之余着手做丈夫汤先生的思想工作,要求丈夫专职照料蛇宝宝。
刚开始,汤先生说什么都不同意。他说:“这个陌生产业投资风险大,能否成功心里没底,夫妻双方都有稳定的工作,犯不着去冒险;再说,自己对蛇没好感,一看到那一条条爬来爬去的小生灵就起鸡皮疙瘩。”虽然一千个不愿意,但看到妻子为养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戏台都搭好了”,总得有人去“唱戏”,汤先生只好答应回家当“蛇保姆”。白天,他隔三差五给蛇喂食,晚上,还得起来观察记录,小心翼翼听其声,察其行,一旦蛇有什么不良反应,就得采取应对措施。
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加之有了养殖经验,2013年夫妻俩创建了永康市灵风蛇业养殖有限公司,开始了规模化养殖。如今,蛇场面积1000平方米,种蛇房、蛇苗房、孵化房、饲料加工间、饲料储备冷库房、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等设施一应俱全,并严格实行驯养繁殖和管理制度,达到了规范化、规模化无冬眠室内养殖的标准。现在,吴晓君养有眼镜蛇、大王蛇、水律蛇等蛇种,总存栏数量7000多条。
养殖规模扩大后,饲养任务更繁重了。为呵护好这些蛇宝宝,去年9月,吴晓君也辞掉了工作,回家专职养蛇。
为拓展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她又未雨绸缪,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蛇产品深加工的开发,希望在开发蛇产品的保健功能方面开创出一条新路。 章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