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我省畜牧兽医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黄浦江漂浮死猪、H7N9禽流感疫情以及“菲特”台风灾害等突发事件相继发生,畜牧兽医工作面临的压力之重、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这一年,我省畜牧兽医人经受住了考验,围绕贯彻落实好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意见,结合“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一片困境中开拓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有序有度,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2013年,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和动物H7N9禽流感疫情把我省畜牧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涉及到沪、浙两省市,又值全国“两会”期间,增加了此事的极端严峻性、敏感性和复杂性。省畜牧兽医局在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应对措施,当好省政府参谋,主动担当,全力应对。不但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成立五个应急工作小组,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还先后派出15个工作组,指导督促嘉兴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正是由于把握了处理突发性公众事件的黄金期,使我省畜牧部门在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死猪事件发生之后,全力督导嘉兴市做好处置工作,共排查生猪养殖场(户)168592场次,发放告知书174158份,采集死猪疫病监测样品36组、总砷含量检测53份,及时排除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人畜共患病和砷中毒的可能。会同省有关部门联合督导嘉兴加大水质监测力度,严防病死动物流向市场,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对养殖场(户)周边的田边地角、沟渠和辖区河道进行拉网式清查和死猪无害化处理,在浙沪交界的8条河道断面和流向主河道的支流落实拦截设施。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落实专人每天收集研判舆情,有组织地发布权威消息,做好舆论引导。在全面排查、抽样检测并经农业部认定排除重大动物疫情、人畜共患病和砷中毒后,及时发布调查结果,消除公众对猪死因的疑虑和恐慌。
在国家通报人感染H7N9病例后,从2013年4月3日开始,省农业厅6次下发文件和明电,并召开视频会议,对农业部门应对处置、动物疫情排查和日报告制度、动物H7N9禽流感溯源监测和紧急监测以及应急处置、防疫监管、暂停活禽市场交易和消毒、暂停活禽调运、稳定家禽产业等作出进一步部署;省畜牧兽医局全力配合省卫生厅做好疫情会商、溯源监测、信息报送等工作,主动加强与工商、林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第一时间通报疫情信息,密切配合,确保应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应对措施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组织对省内规模养禽场、屠宰场、活禽市场(交易市场)都开展了一次以上排查,全省累计实地排查129.5万个(场、户、次)、13604.7万羽(次),组织消毒场(点)20.2万个;累计开展病原监测和溯源监测10万余份;严格落实活禽流通防疫监管措施。根据疫情发展,及时建议政府采取暂停活禽调运和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等果断措施,阻断病原从城市向农村、从活禽市场向养殖环节传播;在做好动物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同时,密切关注家禽产业情况,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家禽扶持政策,省级财政累计补助资金1.2亿元,用于家禽业生产恢复,帮助养禽场户渡过难关。同步做好推动主城区家禽“杀白上市”、引导市民消费冷鲜肉的宣传。
化危为机,顺势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2013年,我省畜牧兽医部门除了应对处置好两个突发事件的同时,围绕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设、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核心,全年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两个突发事件发生后,省畜牧兽医局抓住契机全面梳理了近年来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尽最大努力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提升发展空间,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畜禽养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并在省人大《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中积极参与,努力争取在生态畜牧业发展、养殖污染防治等方面形成共识,与省环保厅联合召开畜牧业转型升级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场会,形成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合力。同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生态养殖、规模养殖、“走出去”养殖的理念和典型,争取社会大众的认同与支持,在全省形成了抓生态、促转型的共识和合力。
农牧结合更加紧密。省畜牧兽医局从调整布局方案、加强技术攻关入手,把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不但联合省环保厅、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相关部门科学编制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于2013年9月底印发各地实施;还建立定期会商督办机制,重点加强种养业主体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地、促进有机肥加工利用等12个关键环节,成立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专家组,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组织开展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推进行动;组织开展生态循环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引导鼓励种养主体间的合作与融合,引导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家庭农场建设。组织开展化肥使用与有机肥使用以及微量元素、抗生素等情况调研,加快有机肥科学施用技术和环保型饲料推广。组织开展生态化设施改造,推广自动化喂料系统、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节水节料等减量化清洁化设备和工艺等。
2013年全省共有261家规模养殖场安装自动喂料线3183条,自动喂料存栏生猪约160万头,年出栏3000头以上规模猪场饲喂环节设施化率达45%。在浦江、诸暨两地开展新型猪舍自动干湿分离机械化清粪试点,人工成本降低三分之一,污水排放量减少50%。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领先全国。修改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各地做好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建设项目的补充申报工作,使全省畜牧主产县全部纳入《浙江省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并追加总投资数1.55亿元;会同省环保厅联合编制了《死亡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技术导则》(试行),对现有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和技术特点进行了归纳评估,提出了动物防疫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技术参数,为指导推进各地规范开展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标准;全力推进全国首批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试点省建设,严厉打击乱丢乱弃、收购加工销售死亡动物等违法行为;争取省政府将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纳入“平安浙江”考核指标体系,顺势加快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落实、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
2013年,全省42个处理厂建设已立项12个,落实经费约1.139亿元,非主产县建设无害化处理池(窖)和集中收集点651个。全省有畜禽养殖的86个县已全部出台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截至11月底,全省已累计落实无害化处理死猪196.8万头。
新型主体培育和特色产业振兴成效初显。加大新型主体培育支持力度,提升主体层次,在政策制定、项目申报上向新型主体倾斜。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融合,做好饲料原料集团采购平台组建工作,成立由我省2家核心饲料企业和10个市的41家大型畜牧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3760万元的浙江良牧饲料原料采购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是我省畜牧兽医领域首家全省性和规模最大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围绕特色产业振兴,指导金华、湖州等地启动“两头乌”猪、湖羊、蜜蜂、长毛兔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挖掘地方优势畜禽品种资源。目前,湖州市已正式出台文件启动实施“湖羊产业振兴计划”,计划通过3-5年努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湖羊存栏达到35万只以上,湖羊特色品种供种量占全省的50%以上。
统筹兼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不防松
除了集中精力应对突发事件,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外,我省畜牧兽医系统对日常性的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也一刻不放松。
加强疫病防控,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深化年活动,开展春秋两季、高温季节和冬季四次专项防控行动,做好动物H7N9禽流感和“菲特”强台风灾害期间的疫情监测、消毒灭源等工作。全年共组织调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苗8.36亿多头(羽)份,免疫生猪等牲畜1.88亿头(次)、免疫家禽5.16亿羽(次),应免畜禽免疫率达到100%。组织开展4次集中监测和2次飞行检测,发布免疫密度评估通报4次,全省检测各类畜禽组织和血清样品60余万份次。组织开展动物追溯体系建设培训、动物防疫与监测技能大比武、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演练等活动,提升全系统技术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实施《浙江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计划投入7.7亿元,建设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动物产品安全监测、技术服务平台等五大系统,力促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下转C2版)
(上接C1版)
加强监督检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开展“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生鲜乳违禁物质三项整治、肉与肉制品专项治理和农产品“强网清源”等集中行动,全年共实施“瘦肉精”监督抽检208万批次,抽检合格率99.95%以上,其中省级抽检样品9000余份。开展养殖场所、动物诊疗机构兽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检查,全年共查处涉嫌非法添加、使用“瘦肉精”案件9起。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企业试点创建工作,对首批列入农业部试点的4家企业进行指导,启动10家省级试点。完成许可业务审核工作,全年共完成饲料、兽药许可业务近1300个,完成169家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企业生产许可证年度备案工作。
加强检疫监管,保障流通环节安全。谋划推进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依法对定点屠宰场(厂)、动物检疫申报点、公路动物卫生监督站、专业畜禽交易市场等场所派驻官方兽医。2013年,全省80个畜禽养殖和流通量较大的县(市、区)中,已有71个县(市、区)政府、编制部门出台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方案或政策文件,核定设置动物卫生监督分所360多个,核定编制1250多人;加大对不按规定处置病动物、违法屠宰经营病死动物等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年办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案件880余件;强化检疫监管,落实检疫申报、分销、换证制度,严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关,全年产地检疫生猪约1700万头,家禽约2.2亿只,屠宰检疫生猪约1800万头,家禽2000多万只;加强省外调入动物及其动物产品审核备案,全年备案调入畜禽及其产品共13.02万批次。
加强服务扶持,保障产业稳定发展。2013年,我省生猪、家禽产业饱受冲击,省畜牧兽医局比以往更加密切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地发布价格预警信息,加强项目扶持与资金支持,减低养殖场户的损失,确保产业稳定发展。
8月高温和10月台风期间,多次发布防暑降温和抗台技术措施,启动每周两次灾情报告制度,及时发布畜牧业影响报告。尤其在应对“菲特”强台风中,第一时间发出明传电报、向宁波等地派出工作组、调拨落实防疫救灾物资开展抗台救灾,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在全面核查的基础上,下发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2068.8628万元,其中补助种禽场2761.0388万元、规模养殖场6704.2836万元、收购加工企业2603.5404万元。全年共创建标准化示范场105个,其中上报国家级示范场15个,组织申报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发展项目39个,全年落实畜牧业各项经费6.86亿元,省本级资金2.26亿元。加强种畜禽管理与遗传资源保护,出台了《浙江省种畜禽场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管理规范》,组织开展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认定,并针对种畜禽行政许可下放的实际,强化了服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