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全力服务于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预计201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5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约占全国总量的10%。
——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解决了宁波杭州湾新区、台州湾循环经济、温州瓯江口等产业集聚区和米高梅旅游、巨科铝业超高强轮毂、阿里巴巴智能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用海需求。截至10月底,全省已审批用于重点建设项目的围填海面积3.8万亩,预计全年建设用围填海面积将超过5万亩。组织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落实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2个、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1个,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亿元。
——大力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积极开展舟山群岛新区“双服务”活动,促成新区LNG项目签约落地,安排年度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6900亩,帮助落实融资金额约80亿元。大力推动舟山远洋渔业发展和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扶持舟山国家级远洋渔业综合配套基地首个万吨级专用码头及2.7万吨冷藏库建造,落实77艘远洋渔船列入国家海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到位中央投资补助资金2.7亿元。支持舟山群岛新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开展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向国家海洋局争取赋予舟山“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转型升级,推动渔业更好发展
省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显示,预计今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可达54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左右;渔业经济总产出1750亿元,约增长7.1%;渔民人均纯收入17780元,同比增长10%。
——水产养殖业不断壮大。推动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对61个县的172家园区创建点基础设施等项目进行扶持,总投资超过5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1.5亿元。加大水产养殖优势主导品种培育力度,开展甲鱼、南美白对虾、海水蟹、鱼类4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水产养殖主推品种和主推模式技术联合推广行动。启动中华鳖遗传育种中心和2个水产种业园区建设,建成5家省级以上良种场、20家规模化优质种苗繁育基地。
——海洋渔业不断提升。结合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起草《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快推进国内捕捞渔船更新改造和远洋渔船更新建造,积极引导海洋捕捞生产方式转变,全年完成国内捕捞渔船“一更新二调整三改造”(拆旧建新,作业方式和经营模式调整,渔船安全、卫生、节能设施改造)1300余艘;新建竣工远洋渔船预计达90艘,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加大伏休执法、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力度,着力养护渔业资源,截至10月底全省海洋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26亿尾(粒),组织伏休海上巡航检查660次,出动巡航执法船1800艘次、执法人员28800人次,累计查获伏休违规渔船378艘,罚没违规渔具近2万顶,执法力度为历年之最。
——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加强。加大对已认定的省示范性渔业专业合作社动态监测和规范管理,新认定5家省示范性渔业专业合作社。争取省财政农业产业化贴息项目、示范性农民合作社项目资金848万元,用于补贴全省20家渔业龙头企业和23家渔业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新型渔业实用人才,开展渔民素质和职业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7.5万人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水产品流通效率不断提高。做好主要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收集和行情分析。普及电子商务、连锁分销等新型流通业态知识,引导养殖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率先完善营销通路。重视水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推广工作,支持宁波、舟山、湖州市政府举办“中国·象山开渔节”、“第二届舟山深海鱿鱼美食节”、“湖州南太湖毛脚蟹推介会”等特色渔业节庆、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