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部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杭州清凉峰区域的梅花鹿华南亚种已有200多头,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野生种群之一;“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已成功繁殖子代苗木1万余株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本报讯 在地球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2月2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我省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拯救状况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厅总工程师蓝晓光介绍了我省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存与保护拯救情况。
  “野生动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不仅会对生态系统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会打破生物群落的平衡,进而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根据物种生存法则,一个物种的灭绝和消亡,将会带来20多个相关物种的生存威胁。”蓝晓光的开场白,使全场的人陷入沉思。
  那么,我省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究竟如何,有没有采取一些有效的保护拯救手段?
  据蓝晓光介绍,浙江是全国动植物种质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陆生野生动物分布有128科689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高等植物5500余种,其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分别占全国的60%、41%和18%。目前受威胁程度较大的野生动物有近200种,有的甚至已经面临绝迹。如华南虎和朱鹮在省内的野生种群已经绝迹。处于濒危甚至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约有160余种,其中中国特有属49个,浙江特有种32个。
  “我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保护拯救任务十分艰巨。”蓝晓光说,近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保护拯救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保护法规体系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比如制定并颁布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办法》、《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二是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保护体系。比如,我省已建立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保护小区350多处,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含救护中心)23处,全省近4000万亩生态公益林,也成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福地。
  通过这些举措,部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基本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总体上稳中有升。如:清凉峰区域的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已达到200多头,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野生种群之一;我省特有的孑遗植物——天目铁木,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苗木200余株。一些极濒危动植物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并向好的方向发展。如“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全世界仅存1株原生母树,并一度出现枝桠枯死、长势衰弱等羸老症状,现已成功繁殖子代苗木1万余株,并陆续新建了总数4000余株的人工种群。
  蓝晓光介绍,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实施好保护拯救工程,继续开展抢救性保护;加大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保护体系建设,实施建设性保护;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行依法保护;大力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转变,予以减压性保护;创新保护机制,提倡科学性保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