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嘉兴市秀洲区大运河生猪“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是我省实施的农业项目资金建设内容之一,该项目实施后,当地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带动合作社内部58户和周边100多户农户通过引进更新优良种猪,改造喂料设施,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正是我省落实农业项目资金建设的缩影。
农业专项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对惠农增收意义显著。为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掌握各地项目建设进度,前阶段,省农业厅专门抽调10个地市农业部门的纪检、监察、财务和项目管理人员组成10个检查组,对全省20个县(市、区)的2010至2012年度中央和省下达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省级现代种业发展工程等6大类351个农业项目进行了交叉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我省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投资效益显著提升。各地农业部门通过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思想认识,使得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许多地方建立完善了农业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相应办事机构,确保项目建设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确保了项目建设规范、资金运行安全。如富阳市针对不同类型的财政专项资金,先后制定出台了5个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细化项目运作程序,较好地促进了农业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淳安县在资金使用环节按照项目批复、工程进度、建设质量来拨付财政资金,既保证项目的及时启动,又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按照“业务和属地监管”的原则,切实落实市、县农业部门工作职责,强化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绩效的日常监管。进一步强化项目监管,突出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实施,切实改变农业建设项目小、散、杂的局面,确保项目立一个建一个成一个。把抓好项目资金使用、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各类农业项目资金的实施和管理办法,建立项目实施和专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申报、立项、分配、使用、验收等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在拓展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多渠道、多形式地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增强法制意识、监管意识、效益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和业务能力。强化与财政、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并做好与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切实落实检查整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