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物写真

沐雨栉风四十载建设沼气终不悔

——记浙江农村能源高级技师邱仲党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在诸暨农村,有这样一位肤色黝黑的汉子,他四十年如一日,沐雨栉风,一直奔波在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前沿,凭着一颗踏踏实实、尽心尽职的责任心和对农村新能源、新技术刻苦钻研和推广应用的热情,为当地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国家沼气生产工高级技师邱仲党。
  日前,邱仲党顺利通过第二届钱江技能大奖初评,被列为第二届钱江技能大奖候选人。这是全省各行业拔尖高技能人才大奖,邱仲党是全省农业系统唯一一位候选人。
一种坚守:四十年不变的情愫
  1974年9月,正值诸暨县大力兴建沼气,刚高中毕业的邱仲党随即投身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初入行,为尽快掌握沼气池的建造技能,年轻、有文化的邱仲党一边虚心请教老师傅,一边刻苦钻研,没过多久,他就掌握了建造沼气池的技术要点,并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诸暨安华区、牌头区沼气池建设技术上的佼佼者。
  因技术好、工作出色,不久邱仲党又被抽调至诸暨县沼气办公室任沼气技术辅导员,主要负责全县沼气池建设的业务培训、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在长长的40年里,他始终与沼气池相伴,不离不弃。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这是邱仲党四十年执着热爱农村沼气建设,并乐此不疲的真实写照。“看看他的手,感觉就不一样,满手的老茧就是他一心投身农村能源建设的见证。”省农业生态与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在采访时,邱仲党告诉记者:干沼气工这一行,虽然经常要在寒风酷暑里钻地建池,但看到农民们用上清洁能源,心里便有一种莫名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一种40年相守的情愫吧。
一项创新:一年节本300万元
  在沼气池建设实践中,邱仲党总喜欢思考和琢磨,哪道工序可以改进,那个作业可以优化,由此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
  沼气发展初期,普遍采用三合土,即石块、石灰等材料建造沼气池。这样,不仅工期长,而且造好的沼气池密封性也差。为此,邱仲党通过不断的摸索比较,创造性地提出白胶水泥作厌氧池气室密封层的方法,同时改进厌氧池内粉刷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厌氧池的气密性,操作也更方便。这两年,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迅速,邱仲党又摸索出一套单池容积200立方米以上的厌氧池拱顶建模与浇筑技术,推广给各施工队应用,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而且节约了建造成本。据诸暨市农村能源办估算,新技术的应用使全市沼气工程建设一年节约建造成本300多万元。
  高超的技能也让邱仲党在各项大赛中屡屡获奖,一次次登上了领奖台。2008年9月,在浙江省沼气生产工技能大比武暨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挑战赛中,经过砖模拱顶混凝土浇筑、室内输气管道安装、理论考试等3项比赛,邱仲党荣获个人一等奖;2010年,邱仲党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沼气生产工技能大赛,荣获全国沼气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从一个普通的沼气池施工员一步步磨砺成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技师、高级技师,邱仲党以自己的坚持和奉献,在收获鲜花和掌声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份使命和责任。近40年来,邱仲党直接负责建设沼气工程200余处,总池容约3万立方米,累计培训沼气技术人员800余人次。
一分荣誉:走出国门建沼气
  在许多人眼里,提到出国援外,恐怕最羡慕的是莫过于饱览异国风情了。殊不知,出国援外建沼气,如没有真功夫、硬技术,丢的是祖国的面子,责任重于泰山。2009年2月至6月,邱仲党受省政府派遣,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实施援建沼气示范项目,主要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实施工作。
  该项目将原本污染环境的猪粪等废弃物转化成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沼气,既环保又可减少该国对价格昂贵的进口石油燃料的依赖,降低人民生产生活成本,该国社会各界对此十分期待。
  援建期间,邱仲党凭着为祖国争光、为浙江争光的精神,吃大苦耐大劳,克服了水土不服、气候炎热、原材料紧缺等困难,战胜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的支持下,邱仲党根据当地环境援建沼气项目工程4处,培训当地技术人员30余人,并举办两场说明演示会,吸引了包括密克政府高级官员、美国驻密使馆人员在内的当地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援建项目给当地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获得了认可,当地的一些民间团体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出力,希望能继续修建沼气工程,推广沼气技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