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1999年3月12日开始,坐堂农技110,问诊农作物疾病,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余老师;他没有文凭没有职称,但在农民眼里,他就是“农作物华佗”,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他就是衢州市农技110专家余贤哲。
日前,笔者到衢州市农技110采访,刚巧碰到一位老农手拿一棵白菜前来“问诊”。
老农名叫舒培玉,家住衢江区周家乡下村源村,他是农技110的常客,蔬菜瓜果发病,就会上门“问诊”。这次,他种的3亩上海白菜叶子出现了黄斑。余老师仔细检查后,告诉舒培玉,必须尽快将这批白菜采收出售。“低温霜冻、缺镁、缺钙,都会造成黄斑。”余老师告诉他,现在白菜已经可以上市了,不能用药,否则会造成污染。以后种白菜,应该分批种植、分批销售。
余贤哲是衢州柯城人,小学毕业后,他到原花园农业中学读了3年书,十六七岁就回村种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村里担任植保组组长,结交了一些农技员、农资专家朋友,边钻研边学习,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当时,水稻稻飞虱、褐尾叶蝉危害严重,防治极其困难。村里缺钱缺农药,他通过不断试验,利用肥皂、柴油和水,制成土方子“油皂合剂”,有效杀灭了害虫,生产队200来亩水稻一年农药成本才花300元,在当时的衢县引起轰动。县里专门到五湖村召开现场会,推广他的这一“土方”。
空闲时间,除了读书看报,余贤哲没有别的爱好。“我看书看报都来不及。”他常年订阅10多种有关农业的报刊杂志,自学农技知识。土地承包到户后,他担任村农技员,继续指导农户种田,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经验。1990年到1998年,他受邀到衢州市农资公司下属的庄稼医院坐堂。1999年,受聘为衢州市农技110专家。
柯城区黄家街道后川祝村的祝兴泉今年42岁,平时在市区做水电工,家里种粮、橘。从十七八岁开始,他就向余贤哲咨询农事问题,种什么、怎么管、何时用肥、如何施药。有一段时间,余贤哲“退休”回家了,他就跑到余贤哲家里去咨询。“新农药新品种余老师都要亲自试验过,好的才会介绍推广。”他说,余老师好几次亲自带他去药店买药,遇有稻飞虱危害,“余老师会提前打电话提醒我,叫我注意,稻飞虱要来了。”每逢家里杀年猪,祝兴泉的父亲都会去请余贤哲来吃饭,但余贤哲一次都没去。
衢江区后溪镇的陈水耀种了130多亩中药材,还联合周边种植户成立了益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了10年中药材,白花蛇舌草经常发瘟死掉,一直得不到有效防治。今年上半年,他找到余贤哲。余贤哲分析认为得的是根腐病,并推荐他使用一种农药,但这种药市场上只有几十包,不够用,余贤哲又联系以前在庄稼医院认识的同事,专门为他联系从厂里发货,价格还比市场上便宜近一半。“用了药,发病的药草长出了新根。”今年白花蛇舌草丰收,每公斤售价达11元,亩收入达7000余元。
农业生产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余贤哲在工作中处处留心总结。一次,柯城区姜家山乡一农户在橘树地里过量使用甲磺隆,造成橘树全部死亡。“甲磺隆残留时间长,这块地再种橘苗,还要死掉。”余贤哲帮他开方,种植其他作物。多年来,他利用各种机会,提醒农户科学使用农药,切忌过量。
衢州市区一些学校、小区绿化苗木发生病虫害,酒楼菜馆蟑螂、老鼠防治难,医院及刑警队碰到农药中毒事件,也都会找到余贤哲“开方”。一些城市“菜农”,更是喜欢和他切磋种菜技术。
14年来,余贤哲记了100多本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这些年来农民前来咨询问诊的情况。不少农民来电,还未开口,他就知道了对方是谁,家里种什么。“余老师很少请假。”市农技110负责人说,他醉心于工作,不管是双休日、还是国庆春节长假,不管是晴天、还是雨雪天,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岗。
2011年,余老师获评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有所为贡献奖”。
去年4月,在浙江省首届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能大赛暨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上,余贤哲作为全省年纪最大的参赛者,和全省11个地市的职业农民,37所中、高职院校的230余名选手角逐。他参加了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项目比赛,结果以理论和技能比武综合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
比赛中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理论考试开始没多久,余贤哲就第一个交卷了,负责考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还以为他不会做,可阅卷结果是“96分,第一名!”实务操作比赛中,面对各种病虫,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该用什么药,药剂配制也十分精确,又拿了第一名,让在场的专家赞叹不已。
对于这样的荣誉,余贤哲却轻描淡写,他说:“我已经快70岁了,得不得奖对我来说无所谓。在这个岗位上,能够实实在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程红芬
12月5日,余贤哲(右)正在帮衢江区周家乡下村源村农户舒培玉的白菜“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