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稻-耳”轮作效益高

龙泉食用菌基地应用这一模式,亩产值达4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陈鎏琰
  本报讯 12月12日,在龙泉市八都镇浙江聚珍园食品公司的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基地内,社员们正忙着采摘黑木耳。基地负责人林建武说,基地采用“稻-耳”轮作模式,每年10月上旬水稻收割完毕后就排场出耳,黑木耳生产结束后再将菌袋还田,“这样轮作,亩产干耳600公斤,水稻550公斤,亩产值可以达到4万元以上!”
  这一天,全省稻耳轮作现场观摩暨特产技术交流会在丽水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县(市、区)的农技推广人员考察了龙泉市“稻-耳”轮作模式,并对其技术实践经验现场“取经”。
  据了解,丽水市单季稻播种面积在85万亩左右,约占晚稻播种面积的90%,“单季稻收获至翌年单季稻播种至少有6-7个月空闲,为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为适应迅速发展的黑木耳生产对场地的需求,云和、龙泉、景宁等地开展了“黑木耳-单季稻”种植模式创新实践。”丽水市农业局农作站站长潘建义介绍,目前该种植模式在丽水年应用面积达1.85万亩左右,经济效益十分突出。
  正在聚珍园基地帮忙采摘黑木耳的周立清是邻村的一位农民。他告诉记者:“我平常也就种点水稻,这几个月正好是我最闲的时候,来打工赚点钱。”龙泉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冬季轮作黑木耳解决了当地冬闲农村劳动力的闲置问题,带动了4000多人就业。此外,“稻-耳”轮作、废菌棒还田,一水一旱,既减少了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及杂菌污染,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当地还采用了稻草还田和废弃资源砻糠再利用技术,有效解决了因稻草焚烧而污染环境和黑木耳生产过程中木材使用量过多等问题,既增肥又减污。
  据了解,目前全省大力推广“菌-稻”、“桑果枝-黑木耳”等一批以食用菌为节点的“千斤粮、万元钱”循环生产模式。全省11万亩食用菌亩均产值超5万元,其中约40%应用了“菌-稻”轮作循环模式。据测算,我省每年有120余万吨种养业副产品用于栽培食用菌,菌糠可二次利用做育苗基质和有机肥。“食用菌已成为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载体和致富产业。”省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