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军明 陈翔
近年来,丽水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投入,促进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5年的3572元提升到2012年的8855元,近7年年均增幅达到13.8%,居全省首位。
根据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翻一番半”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2.1万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落实政策促增收。积极争取并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支农惠农政策,制定出台农业加工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林权、茶园、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担保政策体系,建立食用菌、茶叶等农业保险机制,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二是提升产业促增收。加快推进生态精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将食用菌、茶叶、笋竹、畜牧、中药材等培育成百亿产业,培育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和生态精品农产品以及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产业群,提升农业发展层次,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
三是提升主体促增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水平,鼓励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提升品质促增收。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和品质层次,广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坚持“特色特产、绿色精品、生态高效、错时错位、专业规模、优质优价”发展定位,创建一批“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农产品基地,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产品之都。
五是改善条件促增收。全面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规模化经营,促进新开垦土地项目与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业主集中生产经营和招商引资有机整合,促进土地集聚利用。
六是招商引资促增收。利用山海协作、浙商回归、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举办农业项目招商对接会,加强与央企、省企和发达地区农业龙头企业的主动沟通对接,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七是延伸服务促增收。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涉农服务业,通过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八是省工节本促增收。坚持种养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经营、生态循环等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使农民在省工节本中增收。
九是市场营销促增收。广泛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提升“处州十珍”、“绿谷十佳畜产品”、“丽水香茶”等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做强庆元香菇、青田杨梅、处州白莲等区域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强松阳茶叶市场、庆元香菇市场等一批骨干农产品市场品牌,鼓励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十是盘活要素促增收。进一步加强“三资”管理,实施好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和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增加农民来自于集体经济的收入;重点发展易就业的商业、旅游业、餐馆住宿业等第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 作者单位:丽水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