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
温岭坞根乌骨鸡精品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捡拾乌骨鸡蛋。
今年年初,省农业厅制定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产业集聚化行动,坚持产业布局和规模集聚、产业体系和功能融合,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力推进产业功能区和集聚区建设。近年来,温岭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计划到2015年,全市建成2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要求,生产条件优良、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应用领先、经营机制完善、农业多种功能兼具的精品精致农业基地,培育构筑种养加融合、三次产业联动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精品精致农业大市和全省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实验区。
强化政策保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整合存量、扩大增量”的原则,温岭市财政设立了农业园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镇(街道)配套建设资金保证在20%以上。至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已投入园区建设资金1.47亿元,以直接补贴、补助及奖励等形式,对项目予以支持。其中,现代农业综合区扶持额度为1000万元,每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万元,每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0万元,每个新兴农业培育基地20万元。
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各大产业汇聚园区,寻求集群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园区面积6.905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6.1%,包括大棚葡萄、大棚西瓜、大棚蔬菜、特色水果、特种水产等一批设施农业特色园区。
强化规划布局,推动产业功能拓展
现代农业园区要打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得益彰的产业体系,少不了一张极具前瞻性的发展蓝图。2010年,温岭市委托省农科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该市现代农业园区(渔业园区)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准确定位。“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成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9个特色农(渔)业精品园、30个新兴农业培育基地,同时规划了若干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休闲观光园,用于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拓展。
按照规划,2010年温岭市启动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至2012年底,综合区形成了西瓜、葡萄、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和早熟梨、獭兔、蛋鸭等特色产业区块,主导特色产业面积41513亩,比创建前高出28.2%,其中玉麟牌西瓜、滨珠牌葡萄和喜梢牌早熟梨等品牌覆盖率达71%。以大棚葡萄、大棚梨等主导产业为依托的观光、采摘、劳动体验等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强化项目带动,推动产业效益提升
至目前,温岭市现代农业园区共有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渔)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这些现代农业园区以设施装备建设为重点,广泛应用钢架大棚、节水灌溉设施、新型园艺机械、病虫害物理防控设施等先进装备,形成了高标准、设施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012年,园区内主导特色产业亩均产值和效益分别为10676元和5719元;大棚葡萄、大棚西瓜亩效益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9%和10.3%;南美白对虾年产值和效益较普通养殖池高3倍以上。园区内规模化农户每户平均纯收入达13万多元,示范带动产业区域内11570农户增加收入。
强化制度创新,推动产业活力激发
一是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截至目前,温岭市的现代农业园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15亿元,其中4.68亿元为园区建设主体自筹资金。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集聚在温岭市的农业建设中史无前例。
二是引导和鼓励农户依法流转承包土地,促进土地规模集聚,吸引优质经营主体入驻园区。全市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13个,园区设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大力推进整村流转和股份合作模式。目前,“两区”内土地流转率达75%以上;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4.4万亩,占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57.62%。
三是按照“梯度扶持、重点培育”的原则,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型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鼓励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目前,全市已有规范化合作社109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2家。2012年,“两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创造产值118亿元。今年以来,温岭市又积极探索建立家庭农场与股份合作农场,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系温岭市农林局局长